郭仲衡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11-12 【点击率】156次

 


 

  郭仲衡(1933—1993),祖籍中山县(今中山市),1933年3月2日出生于广州。中国应用数学与力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1951年广州广雅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1952年被选送到苏联、1953年到波兰留学,在华沙工业大学深造数学、力学,1960年硕士毕业,1963年2月获波兰科学院基础技术问题研究所“最高表扬”的博士学位,随即返回祖国,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77年受邀参加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著书《非线性弹性理论》。1979年4月,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首次破格提拔的教授和首批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数学、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首创两点张量抽象记法;在连续介质力学中率先使用Lie导数;得到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现存3个精确解中的2个;解决3个本构基本量的正确定义及内涵表达,所给出的伸缩张量率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郭氏速率定理”;建立开闭口薄壁杆件的统一理论;提出对场问题普遍适用的“主轴内蕴法”,简称“π-方法”。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5月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其后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德国鲁尔大学等8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力学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等多家专业报刊编委、副主编。把一生献给中国数学,在心脏病突发去世前的3个月,将自己的新论文《非完整力学的约束解法》寄给《中国科学》。还著有《张量〈理论和应用〉》等,发表论文百余篇。重视数学与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早在1985年就指出,凡是分析都要把数学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是2次非线性力学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组织者,1985年主筹首次会议后,精疲力竭,就曾说,若主持第二次,非死不可。明知如此,还是主筹1993年的第二次会议。1993年9月22日晚在北京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当晚仍为会务紧张工作。
 

上一篇: 梁耀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余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