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90中山跨上小康路 富裕生活的不断追求
【作者】林添溢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9 【点击率】1723次

19901023《羊城晚报》报道: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据1989年资料统计,全国有36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13元,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换算,突破800美元跨入小康,相当于80年代末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山市是36个先进城市之一,1989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5.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46元。

现在回顾起来,当年的小康标准已落后,2007年中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04亿元, 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488元,折合6504美元,已踏入世界中上发达国家水平。

[小康的提出]

“小康”一词,由来已久,大约是出自《礼记》。“小康”这一词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富足、礼义和公正的社会理想追求。

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是由邓小平提出的。1979126,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说,到20世纪末即使中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与西方国家相比,也还是比较落后的,那时的中国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时隔两年之后,邓小平又进一步修正了达到小康的标准,指出:“就算八百,也算是小康生活了”。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当时的新概念。

[小康的标准]

按邓小平最初800美元的标准,中山成为了全国首批“小康”城市。

1992年,广东省参照国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率先制定了《广东农村小康标准指标》,具体量化分为收入分配、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福利保障等四大类12项指标,主要指标包括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高于1900元(按199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面积大于18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日摄量大于75,人均预期寿命大于72岁,文化生活支出比重大于15%14种家用电器拥有4种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5%等等,各单项按不同权重计分,总分达到90分,则达到小康水平。

后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之后,曾对我国人民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进行多次修订,其各项标准不断提高。

1996年广东省以现场验收、综合评分的形式,评出了首批23个农林小康达标市县区,中山市名列其中,得分位列全省第三名。随后,中山市对所辖镇区分期分批进行验收,至1998年底,全市24个镇区全部达到农林小康标准。

[老统计的顺口溜]

老同志林添溢退休前是中山市统计局副局长,长期从事中山市农村工作,其中二十多年深入农村调查,统计农民家庭生活情况,亲眼目睹了中山农村四十多年来的巨变。

尽管有中山农村六十年巨变的详尽数字,由于长期接触农民,他所听到和记下的农民顺口溜,更能真正、朴实地说明中山农村的巨变。

20世纪50年代,中山大沙田地区农民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追求十分简单,只希望“屋企有几围谷(存粮),出门有两个辘(自行车),个仔有书读,补衫有乱督(衣车),晚上听粤曲(听收音机),甘就心满意足。”

6070年代,由于不断出现的政治运动,农民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正是“日战大寨田,夜宿烂茅檐,实现砖屋化,豉油(酱油)捞饭捱到化。”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山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农民的生活已是“吃不愁,穿不愁,一心想起番两层楼。”希望“吃饭有点餸,间屋有点风(通风楼房),出门唔使逼逼拱(搭上舒适的公共汽车、轮渡),荷包要肿胀(钱包有闲钱),一心想生番个香炉趸(儿子),甘就心满意足。”

90年代,中山农民生活出现了全新的追求:“吃讲新鲜营养,穿讲漂亮时尚,用讲高档名牌,住讲舒适宽敞。”

中山农村之所以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添溢以自己亲身的体会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过去以粮为纲,变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从单一种植低值作物向因地制宜,农、林、牧、副、鱼等经济耕作综合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粮和钱两大问题。

[饮水的变化]

中山农村六十年的变化确实是太多了,很难一下子说清楚。林添溢举例说,对于解决农村饮水卫生问题,他印象极其深刻。

6070年代,林添溢经常下乡到坦洲、民众等大沙田地区,那里的水,污染极其严重。农民饮用的河涌水,混杂着人畜粪便、化肥、农药,喝了易患“沙眼”、“鸡胸”、肠道传染病,那里连“鸭乸是生不了蛋的”。

由于体检不合格,有些地方长年没有青年能参军。出于统计的职业习惯,林添溢计算过,在那里生活的人,一生至少要吃下23斤的泥巴。“大约相当于一个办公桌抽屉大小的一块泥巴,人把它吃了下去,真是难以想象。” 林添溢形象地说。当然这仅是一个统计的理论数据。

农民们实在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环境,后来只好买来水泥船,到稍干净的河道装水回来饮用。

中山农村的小康建设中,饮用水保障是一项重要指标。到2006年,中山农村的所有镇区已实现集中供水,99.56%的农村饮用水实现管道化、净化供应,55.56%的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93.83%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农村全部用上水冲厕所。

[有楼有车的时代版本]

“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有车又有楼”是农民最原始的生活梦想,现在这一梦想不但早已实现,还经历了多个升级版本。

林添溢说,当年他下乡到坦洲、民众、古镇等地,是坐公交班车、骑自行车或搭乡渡,一般一去就要三天,骑车坐车搭艇兼走路,往往是多样混合,真是行到“人心振奋”(雨天路滑,易跌跤跌到心震;晴天脚下震起粉尘)。每次早晨下乡,到达时已近黄昏,只能在第二天才开始工作,第三天一早就要起程返回。今天中山已成为全市一小时生活圈,实现道路交通村村通。

农民关于车的梦想有三,第一梦是自行车,第二梦是摩托车,第三梦是小汽车。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每百农户拥有摩托车101辆,小汽车14.12辆。近几年,是中山人购车高峰期,拥有小汽车的户数,已远远不止这个数了。

200699.24%的农户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平均每户拥有的住宅面积为167.22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的住房超过96%,约70%是两层以上楼房。如今,拥有乡下别墅,已成都市人之梦。

现在,农村又有“九多十二好”的顺口溜:“收入门路多,外出打工多,农民储蓄多,住房面积多,家用设备多,自由自在多,探亲访友多,参观学习多,休闲健身多。”“耕田不纳粮好,生产发展好,义务教育好,居住环境好,生态保护好,路桥建设好,邻里和睦好,文明镇村好,饮水质量好,敬老爱幼好,社保医保好,退休养老好。”

 

 

上一篇: 1989举办首届中中同学恳亲大会 尊师爱校共叙情谊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91中山图书馆新馆落成 书香文化的繁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