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847次 | |||
中山粤语系中讲石岐话的主要分布于石岐、环城、郊区以及张家边、南朗、翠亨等镇(区)的部分地区。讲石岐话的人口虽然并不多,但石岐话实际上是中山市的通用语,不仅石岐区通行,就连粤语区的其他地区以及闽语区和客话区,也有部分居民使用石岐话与市内各地居民进行交际。因此,外地人往往把石岐话称为“中山话”。 中山闽语系中也有三乡话、隆都话、张家边话和南朗话之别,4种话之间亦存在着相当的差异。至于中山客语系由于居民较为集中,语系内部比较一致,差别不大,但是同粤东客语比较则存在一定差别。 中山方言基本上都是由外地传入。南宋时期历次战乱中,大量人口从中原及江南等地南迁涌入中山,各地的方言亦随之流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中,方言与当地语言相互之间出现兼容,中山的方言逐渐发生变异,有别于原迁出地的方言;由于外来人员定居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中山方言中粤语区、闽语区和客语区的不同分布。中山是方言的大家庭,形成“语音隔村而殊”的特点,如沙溪龙瑞村与西区长洲村土地相连,却分别使用隆都话与石岐话;神湾镇海港村仅4000人口,却同时存在客家话、沙田话及隆都话3种方言。出现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方言说法有所差异,而同属闽语或客语,在不同的镇(区)音调亦有所差别的现象。中山方言有如下特点: 一、方言词汇较少 二、受外来语影响较大 三、方言差异较大 四、中山方言严重被同化 一些较古的方言与汉语规范表达差距较大,使用者渐少。如隆都话“前天”叫“傻月”,“脚”叫“卡”,“眼睛”叫“未焦”,“很久以前”叫“万古荡”,“经常”叫“扒荡时”等,与当今社会的讲法完全不同。许多年轻人从小受现代汉语教育,对方言显得陌生和不理解。 一些方言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如“给我一支笔”是现代汉语动宾结构标准的表达方式,在隆都话中却是“给(搬)支笔(必)我(哇)”将近宾语与远宾语颠倒过来;“我有两个女儿”在客家话中却是“捱有两只妹囝”,把人用“只”作量词,与现代汉语规范不符,这对学生造句、作文及阅读的思考及教学造成障碍,影响了方言使用。 方言使用范围越来越狭窄。中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在一些村落,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大家在交谈中,为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各方都放弃自己家乡话中生僻的词汇,尽量使用发音相近,意思相同的词汇,如“辣椒”,普通话与隆都话发音都差不多;一些商家为招来生意,亦改变方言讲法以适应顾客,如“火锅”,中山方言称“打边炉”,但现时均叫“火锅”,“打边炉”的材料亦叫“火锅料”;“两元”隆都话叫“两个银钱”(Lǎng gè nún jián汉语拼音注音),但现在却不这样说,都叫“两蚊”或“两块”。 中山不少人外出求学、经商、务工及定居,在外地的中山人,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而选择便于交流的语言(一般为广州话或普通话),对家乡方言因少讲而逐渐生疏,其母语中山方言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从而方言发生变化。50—60年代,城乡差别大,一些人进城读书或就业,怕人说自己是“乡下仔”而不敢讲方言,努力学讲广州话。但因乡音太重或未掌握广州话发音要领,遂讲成一种既不像广州话,又不像石岐话,也不像隆都话或客家话的“不咸不淡”的粤语白话,被中山人戏称为“省岐隆”。这是中山方言融合的一种独特现象。“省岐隆”在各方言区间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 中山方言由于词汇较少,只保留一些旧有词汇,新词汇又无法用方言表达,只能用粤语或普通话表达。因此中山方言的一些旧词语逐渐消失,如“未水”——潜水、“莳田”——插秧(客家话)、“诊眼眠”——打瞌睡、“下间”——厨房(隆都话)等;而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后,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一些新词语、新称谓用方言表达不了,只能用粤语白话表达。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工作的较多,使用方言的机会较少;国家在1956年2月开始推广普通话,小孩上学接受教育大多使用普通话或粤语白话教学,乡中只有老人使用方言。因此使用方言的人员及范围越来越少,方言被同化的速度加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