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451次 | |||
80年代初期以农业科研为主,县科委被称为“第二农业局”。1985年3月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和“七五”攻关计划,开拓技术市场,改革科研拨款制度,开展技术职称评定,成立科学研究所等,全市科技工作出现崭新局面。 90年代,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直属国家科委的第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2年1月,中山市被国家科委确认为“科技兴市”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1994年4月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组建中山健康科技产业总公司。1995年1月,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5年、1997年中山市先后被评为首届与第二届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进入21世纪,中山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民营科技园和包装印刷、健康医药、精细化工3个国家级研究开发基地的“一区一园三基地”格局,建立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1—2002年度和2003—2004年度,中山市连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到2005年,中山拥有1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0个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专业镇,有专业技术人才49.28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049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9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6家。全年专利申请3399件,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108件,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18.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8%。1979—2005年,中山荣获各级科技奖励182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项9项,省科技奖107项,市科技奖1707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科技竞争力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十位,居全省第三位。中山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尚未完善,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偏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