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461次 | |||
1979年12月县广播站自筹资金9万元,在孙文西路兴建面积625平方米的广播业务大楼,1980年1月1日正式启用。 1984年9月24日,建立中山人民广播电台,呼号“中山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1月23日立体声调频广播正式启播,使用频率FM90.4兆赫和FM89.3兆赫,发射功率100W,每天播出12小时,是当时全省县市级广播电台中播音时间最长、自办节目最多的电台。 1987年文艺板块节目《午间妙韵》、《清晨乐韵》和《漫步夜空中》先后进行直播,开全省地市级广播电台节目直播之先河。1989年5月电台发射功率由100W增大至1000W。 1991年5月投资200万元兴建中山广播电台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1992年台址从孙文中路196号搬迁到兴中道8号广播大楼,并开办农村台,频率为AM846千赫,呼号为“中山广播电台农村台”,每天播出16小时。 1993年11月调频发射频率更改为96.7MHz,发射功率0.3kw。发射基地也由西区长洲马山搬到海拔530米高的中山五桂山发射台。农村台节目与电台第一套节目合办,每天播音达20小时。 1996年由市政府拨款和自筹资金扩建电台附属办公楼,同年采用5kw的美国哈里斯全固态广播发射机,实现从电子管发射阶段进入固态发射阶段。1998年建立起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网络系统。1999年在省内率先开发文稿工作站,次年投入使用,实现新闻采、编、审、播流程的网络化。 为适应听众的需求,电台逐步扩大广播新闻信息量,1995年加入新华社新闻信息网络,1996年与周边城市电台组成珠三角新闻协作网,每天滚动播出《简明新闻》和早、午、晚《新闻专辑》。1998年2月现场直播慈善万人行活动取得成功。同年6月,发射功率扩至3000W。1999年10月,直播中国(古镇)灯饰博览会实况,实现首次远距离直播。 2000年10月,与市纪委、市监察局合办《行风评议大家谈》,在省内率先利用电台开展行风评议。同年与市委宣传部合办开播《镇区领导访谈录》节目。2001—2004年,中山电台被评为广东省广播电台技术维护先进台。 2002年5月,中山电台派出采编播和技术人员对中山市在武汉召开的经贸洽谈会进行现场直播,首次实现跨省作长距离现场直播。2004年8月,与四川省广安电台进行跨省空中连线,制作《怀念邓小平》特别节目;9月,首发《中山民歌》MTV,为中山民歌保存了珍贵的影像资料;10月,首次迈出国门,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对第五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进行直播。 2005年6月5日,第二套广播节目《环保旅游之声》启播,广播频率FM88.8。同年,与市侨务局共同策划、制作《中山海外杰出人士专访》节目。2005年2月6日起,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中山无线电讯号发射台实行3台合并,挂牌成立新的中山广播电视台。 2005年,全市有FM96.7、FM88.8 2套广播频率,其中FM96.7的信号覆盖市内全境和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市县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部分地区。自办广播节(栏)目主要有:《新闻资讯半小时》、《新闻直通车》、《资讯时间》、《千色城市》、《粤韵今宵》、《记者观察》、《观点面对面》、《乐动全城》、《谈车论驾》、《楼市纵横》、《情暖异乡》、《名曲博览》、《体坛第一线》、《读书时间》、《健康一族》、《醒目仔大本营》、《庆记茶寮》、《中山美食游》、《888新闻全线搜》、《888SHOW好音乐》、《888夜间剧场》、《生活广场》、《娱乐双星》、《金曲金榜》、《城市日记》等。广播频率FM88.8和FM96.7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6.41%、16.91%,分别名列中山地区15个广播频率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1985—2005年所制作的广播新闻、社教专题和文艺作品获省级政府奖三等奖以上有152项,其中获国家级政府奖10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政府奖143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86项),2002—2005年,在广东省广播电视文艺奖评选中连获一等奖,实现“四连冠”;广告经营效益位于全省地级市广播电台前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