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歌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467次


  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有300多年历史、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流行于坦洲等沙田区的咸水歌和高棠歌,有800多年历史的流行于五桂山等地区的客家山歌、白口莲山歌,有600多年历史的流行于沙溪等民田区的鹤歌。1954年冬全国民间艺术会演在北京举行,何福友作为正式代表演唱自编的《福友进京》、《唱歌唱到北京城》等民歌,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梁容胜曾在怀仁堂为周恩来总理演唱。1993年整理出版《中山民歌》CD碟。

  中山咸水歌分为长(短)句咸水歌、大罾歌、姑妹歌、高棠歌四个种类。2001年有10多首咸水歌代表作被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中山咸水歌主要分布在坦洲镇。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沙田地区都流行咸水歌。

  姑妹歌与大罾歌、咸水歌句式结构都为上下句两句式,其区别是大罾歌、咸水歌是除五声音阶之外,有变宫在曲中出现,姑妹歌没有变宫,是纯五声(古代五音为宫、商、角、徵、羽)音阶。

一、咸水歌
  在历史上,咸水歌是大沙田区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等地方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歌唱,属无伴奏的歌种,很少有群唱和表演的形式。长句咸水歌的歌词内容以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或散文诗为主,兼有叙事和抒情,较为激昂、抑扬顿挫,唱法比较讲究;短句咸水歌的表现形式则较为自然,其唱法上张弛不大,采用问答的对唱方法。不论长句咸水歌还是短句咸水歌多用衬词,即在唱歌时均在开头加唱:“妹呀好啊哩”,尾句加上“好你妹呀罗嗨呀”。咸水歌也有古腔和新腔的唱法之分,古腔唱法多以咏叹调为主,尤其是长句咸水歌;而新腔唱法多以欢快的音律为主,尤其是情歌,多以欢快旋律为主。

 

中山民歌手何福友传承谱系表

表24-6-1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何五体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七村社区
第二代 何华胜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七村社区
第三代 何福友 192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37年 坦洲镇七村社区
第四代 刘金妹 1957年 小学 家族传承 1973年 坦洲镇七村社区

中山民歌手梁容胜传承谱系表
表24-6-2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梁 秋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永一村
第二代 梁容胜 1925年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永一村
第三代 梁社金 1953年 大专 家族传承 1960年 坦洲镇永一村

 

中山民歌手梁三妹传承谱系表

表24-6-3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梁达适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同胜社区
第二代 梁 汉 1919年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同胜社区
第三代 梁三妹 1942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54年 坦洲镇同胜社区
第四代 林梨娇 1952年 初中 师传 1983年 中山小榄镇花园
第五代 麦敏红 1994年 中学 家族传承 2000年 坦洲镇同胜社区

中山民歌手吴志辉传承谱系表

表24-6-4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何福友 1927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37年 坦洲镇七村
第二代 郑 石 1929年 初小 师传 不详 坦洲镇七村
第三代 吴志辉 1939年 小学 师传 1952年 坦洲镇同胜村
第四代 范容好 1961年 小学 师传 1978年 坦洲镇同胜村

中山民歌手李容妹传承谱系表
表24-6-5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
第一代 李保胜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坦洲镇群联村
第二代 李称九 1924年 不详 家族传承 1937年 坦洲镇群联村
第三代 李容妹 1953年 初小 家族传承 1967年 坦洲镇群联村

咸水歌选录
  (一)金斗湾

  ——长句咸水歌

  左湾右湾,坦洲近海近山,过去流言,有女唔愿嫁落金斗湾,烟赌林立,恶霸横行,加上年年水咸,食水要上山担,路烂难行,踢爆脚公磨损脚。基地种菜生蛭,水田种禾又唔生,台风洪水一来,金斗湾变成白鸽坦,人民长年受苦无日开颜。

  金斗银斗,今日坦洲。改革开放,大展宏图。兴家创业,水利大兴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巩起坦洲联围,千里金堤锁住海口。座座水闸高插云头,永远断绝咸流。种菜大棵,种蔗大兜。肥猪满围,鸭满河游,粮食得到特大丰收,年年金壳堆似山头,从来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出头。

  (二)对花

  ——咸水歌

  问:乜嘢花开蝴蝶样,花开结子尺二三长?

  答:豆角花开蝴蝶样,花开结子尺二三长。

  问:乜嘢花开四只耳,开花结子满肚孩儿?

  答:石榴花开四只耳,开花结子满肚孩儿。

  问:乜嘢花开浮水面,开花结子似钩镰?

  答:菱角花开浮水面,开花结子似钩镰。

二、大罾歌
  大罾歌可以称为咸水歌的孪生姐妹歌。在歌体上与咸水歌一样,多为二句七言,以字取音,在唱法上,首句和尾句都有固定的拉腔;在形式上,多为独唱,是五声音阶徵调式,五声之外的变宫有时出现,属色彩音,旋律较为优美抒情。在传统的广东地方戏曲粤剧中亦有作小曲串用,由于其主旋律唱法与咸水歌近似,往往误认为是咸水歌。近现代围海造田和疏河搞水利,罾门减少,大罾歌也逐渐少人唱,但仍存在,旋律也变化不大。

三、高棠歌
  多在喜庆时演唱,演唱中反映特有环境和歌词内容。沙田区的青年男女在谈恋爱、认识异性时多有唱咸水歌的习惯,到谈婚论嫁拜高堂时,亦同样以唱歌的形式出现,这种以唱民歌来表现的形式和音律习惯上称为“高棠歌”。高棠的棠字是借用海棠花代表荣华富贵的意思,堂与棠通用。在坦洲,流行古腔长句高棠歌《钓鱼仔》对唱:“(问):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几多十壬在海底?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呀,几多十壬在船旁?(答):我是钓鱼仔不是钓鱼郎,我手执鱼丝有九十九壬长,三十三壬在海底,三十三壬在手上,还仲有呀,三十三壬在船旁……”高棠歌分为古腔高棠和新腔高棠两种,古腔高棠歌变化较大,分别由5—7个乐句构成复乐段体,新腔高棠歌由4个乐句构成复乐段体,自成一格。

  高棠歌选录

  (一)千船万艇争上游(经改编后的高棠歌)

  陈锦昌 何福友作词 许树坚编曲

  珠江流水逐浪高,豪情滚滚涌心头。

  沙田儿女修水利罗,千船万艇罗、千船万艇争上游。

  好汉挥篙打头阵罗,一船开路万船跟罗,条条竹篙撑到底罗,战风斗浪向前奔罗,战风斗浪向前奔罗。

  筑基砌坝罗,开新涌罗,拦河建闸罗,架长虹。船艇穿梭织锦绣罗,万顷沙田罗,万顷沙田展新容。

  掌舵不怕狂风卷罗,扬帆不怕浪顶船罗,金光大道铺心上罗,铺心上罗,万众一心奋向前罗。

  (二)送郎一条花手巾

  ——高棠歌

  画眉唱歌似弹琴,妹子唱歌郎接音,两人勤劳来生产,似盏油灯一条心。

  送郎一条花手巾,郎爱妹子记在心,手巾绣着七个字,努力生产赛赢人。

  好花生在好花园,妹子难怪歌来缠,只因亚妹劳动好,绣花织布又耕田。

  亲妹难舍有情郎,难舍情郎劳动强,亲哥驶牛妹送草,相爱甜过冬蜜糖。

四、姑妹歌
  在坦洲一带的沙田区,因感叹身世,用悲哀的曲调唱起民歌,以咏叹调的歌谣互相慰藉。从此,这种将咸水歌、大罾歌、高棠歌融为一体,又以咏叹调为主旋的民谣被称为“姑妹歌”,又称为“叹家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疍民重要的娱乐节日,在明月之夜,他们即兴随口而唱,每句句尾的衬词都为“姑妹”两字,故名“唱姑妹”。有男女对唱,有男或女独唱,姑妹歌常有四度、五度音程出现,接近语音,唱起来有侃侃而谈的声调。

五、鹤歌
  鹤歌源于民间传说。相传元至正十五年(1355),沙溪杨仲玉被皇帝表旌为“丽泽义士”。为谢皇恩,他在村中建起一座凉亭,命名为申明亭,意思为“申礼义,明法规,立道德,彰宗孝”。后此村定名为申明亭村。村民为怀念先人倡读书学习之风,每到乡村喜庆之日或是大的岁时节日,举行“出鹤”等游艺活动。由于“鹤”与“学”在方言中同音,故而借以鹤舞来表达推崇学习之风气。在“出鹤”表演之前,村中一些文人雅士或好歌者,则以日常生活、礼仪等为内容,即兴作诗词民谣,以对唱形式来表现各自的学识和智慧。这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称为“爆肚”。民歌的演唱,多以广州话、石岐话和隆都话三种方言来演唱,也由于是在出鹤巡游之前聚会而演唱,所以就有“鹤歌”之称。

  鹤歌多以七言诗句为主,近似七言古诗,可用隆都话押韵。多以鼓点敲击乐作伴奏,音韵以字音作拉腔,近似于“道情”的韵律,较为固定。在清代和民国年间,鹤歌和鹤舞均是盛行的民间艺术,相传曾有30年1届“出鹤大会”的传说。

六、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民歌,五桂山客家人迁徙到古香山后又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五桂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以题材和内容分类,主要有以《采茶歌》为代表的采茶调通俗山歌和以相思歌为代表的叹情调山歌,音调低沉,感怀身世,哀怨缠绵,多在女子出嫁或亲人去世哭丧时唱,基本格式为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歌唱时可另加衬字和衬词,灵活自由。

  白口莲山歌与客家山歌歌调完全不同,主要流传于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南朗、神湾以及三乡、板芙、坦洲等地区。相传从前中山有一小山村,有一条泉水山溪,邻近的沙田围村村民吃、用的水都是咸水,为此,日常用水常引发这两个乡村发生争执和械斗,小山村居住的客家人订下乡规族约:“女不嫁沙田围,男不娶艇家妹”,有一年,客家村的一位男青年与“艇家妹”互生爱慕之情,以“私奔”的方式来到当时人迹稀少的五桂山定居,并继续以同化了的艇家话(白话)形式唱山歌,从而逐渐形成白口莲山歌,在五桂山区的客家村中流行至今。白口莲山歌主要有唱花、采茶歌、叹情、唱情、顺溜等,唱词一般为七字句,上下两句构成一节,委婉流畅,节奏多变自如。白口莲山歌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用衬词“嗳”和“罗”。最具代表性的歌目为《唱花》,男歌手在句前加唱“妹啊哩”,女歌手接唱时开头加唱“兄啊哩”,从而形成白口莲山歌的特征腔。

  山歌选录

  采 茶 歌

  (客家山歌 民间流传)

  春季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转回家。

  夏季采茶茶叶青,姐妹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朵,中间绣出采茶人。

  秋季采茶秋风凉,风吹茶花满山香。大姐小妹一齐去,茶园树下再商量。

  冬季采茶茶叶黄,采完茶叶好过冬。更望来年春三月,老茶不及嫩茶香。

  唱 花

  (白口莲山歌·对唱 民间流传)

  男:乜嘢花开喇叭样,嘀嘀答答喜气洋洋?

  女:金瓜花开喇叭样,金花开放喜气洋洋。

  男:乜嘢花开拨弦弹唱,叮叮噹噹感动心肠?

  女:琵琶花开拨弦弹唱,琴弦拨响感动心肠。

  男:乜嘢花开节节上,花开结果甜过蜜糖?

  女:木瓜花开节节上,花开结果甜过蜜糖。

七、东乡调
  中山城东一带的濠头、陂头、白庙、园山、起湾、土巷、鳌溪、大岭、陵岗、张家边等村,流行一种古老的民歌——东乡民歌。是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歌曲,常见于村民在田间劳作或海上捕鱼、男女倾诉感情、女子出嫁陪嫁、老人去世时哭丧和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即兴演唱。其属于小调式的歌曲。用地道的石岐话或东乡话传唱,有叙事歌、叹情歌、风俗歌、送别歌、陪嫁歌、哭丧歌等多种类型。

  叙事歌有《拆蔗寮》、《水仙花》、《傻佬叹五更》等。《拆蔗寮》是流行于东乡张家边一带的长句叙事民歌。取材于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家境殷实的蔗园园主的女儿,与一个被父亲雇来收获甘蔗的小伙子相爱,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聪明勤劳的小伙子一往情深。但小伙子囿于门第之别离开姑娘,姑娘思念成疾而病逝,小伙子追悔莫及,哭坟致祭。歌曲长达200多行。

  叹情歌有《望夫归》、《三爷尽孝》等。风俗歌有《一个花碗打开十三边》、《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别歌有《送军歌》等,哭丧歌有《百岁灯》、《女儿哭》、《买水歌》等。东乡民歌一般是清唱,也可以用古筝、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

八、民谣儿歌
  历史上,中山民间多有民谣儿歌流行,至当代已不多见。选录如下:

  暗摸摸

  暗摸摸黑洞洞。,狗虱多虱子。。唔不。咬厓我。,咬新哥。

  点兵兵

  点兵兵,点贼贼一种游戏。,点倒哪人屙泥别拉肚子。。
 

上一篇: 第三节 民间文学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