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1969次

 

一、地貌类型
  中山市平面形状南北狭长,约66公里,东西短窄,约45公里,轮廓酷似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市境陆地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73.9%,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地区。市境地势中高周低;地貌层状结构明显,类型丰富多样;地貌形态明显受北东、北西走向的地质构造控制。根据地貌的形态、成因、物质、年龄等要素,可将地貌分为4大类、10亚类和29种微地貌。

  低山 五桂山脉,主峰海拔531米,是中山市最高的山峰,面积42.31平方公里,由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由于受北东、北西向地质构造影响明显,山体和山脊呈东北—西南走向,“∨”形谷则多沿西北—东南方向发育。五桂山南陡北缓,北坡与箭竹山(371.0米)、白云顶(367.0米)等高丘陵相连,逐渐过渡;南坡则由于被断裂斜切而在300米左右的高度以急坡(30°—40°)陡降到平原(海拔约10米),形成一列长约5公里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崖,因而显得高大险峻。山体主峰周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多级夷平面。

  丘陵 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周围,由多种岩石组成,但以花岗岩的面积最大。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一般顶部浑圆,坡度平缓,表面多被残积薄层红土覆盖,球状风化而形成的“石蛋”往往散布其上。由变质岩构成的丘陵则多呈尖脊状,表面为碎屑型残积层覆盖,主要分布在南部白水林高丘陵一带。高丘陵(海拔250—500米)常与低山连接且清楚显示北东、北西的主要走向。低丘陵(海拔100—250米)分布较分散零乱,且受流水切割而显得比较破碎,但常与高丘陵一起形成多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丘列,较明显的有卓旗山丘列、长腰龙丘列、大尖山丘列、南台山丘列、白云迳丘列等。残丘则零星分散突出于南部和北部平原之上,是过去海侵时的岛屿。这些残丘的高度和大小不一,在黄圃的石岭、乌珠山等残丘的边缘,保存着古海蚀遗迹,但大多已遭受人为破坏。

  市境内由低山与丘陵组成的主要山岭有五桂山山脉、竹篙岭山脉。海拔300米以上山岭海拔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记载于1977年由广东省测绘局调查测绘的1:10000地图。

  五桂山山脉为中山市的主要山脉,位于市境中南部,北面宽26公里,南面宽15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包括9个山列,皆呈西南—东北走向。

  一是卓旗山列,起于大涌叠石,经沙溪、西区至火炬开发区珊洲止,最高卓旗山(海拔165.1米)。二是旂山山列,起于南区福涌,至火炬开发区小隐止,最高旂山(海拔189.5米)。三是长腰龙山列,起于南区北台,经东区古香林至火炬开发区黎村止,最高长腰龙山(海拔258.5米)。四是大尖山列,起于板芙湖洲,经南区、火炬开发区至横门口止,最高大尖山(海拔391.2米),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天葬坟(海拔340.6米)、湖洲山(海拔331.1米)、十八洞(海拔327米)、大肚岭(海拔307.6米)、狮头山(海拔305.1米)。五是南台山列,起于五桂山镇南台山,经东区、火炬开发区至南朗榄边止,最高南台山(海拔396.8米),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千秋岭(海拔351.4米)、烟墩岭(海拔311.8米)。六是周东坑山列,起于五桂山镇独松顶,经东区至南朗涌口止,最高周东坑(海拔326.2米)。七是白云迳山列,起于五桂山镇白云迳,至南朗合水山止,最高梅花地顶(海拔384米),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白云顶(海拔368.5米)、蜈蚣地(海拔335米)、马填岭(海拔320.5米)、长坑(海拔306米)、深湾凹(海拔303米)。八是五桂山列,起于板芙深湾,经三乡、五桂山镇至南朗崖口止,横贯市境中部,最高五桂山峰(海拔531米),为全市屋脊,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芋子排(海拔488.2米)、风吹罗带(海拔439.3米)、乌石顶(海拔437米)、马坑山(海拔436.5米)、婆髻顶(海拔433.5米)、亚婆抱孙(海拔423米)、石寨山(海拔417.2米)、箭竹顶(海拔368.1米)、大磨山(海拔341.1米)、检金顶(海拔336.2米)、妖婆石(海拔334米)、尖峰岭(海拔327.2米)、麻峰坳顶(海拔326.9米)、风车扭(海拔309米)、北边山(海拔306.2米)。九是飞云洞山列,起于三乡雍陌,经田心至南朗镇黄牛洞止,最高飞云洞(海拔392米),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禾钗坑顶(海拔356.1米)、高子坑(海拔326.7米)、米塔山(海拔312米)、黄牛寨(海拔308.1米)。

 


五桂山(2005年摄)
  竹篙岭山脉位于市境南部,地跨神湾、坦洲、三乡三镇,最高峰为白水林顶(海拔473.3米),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还有铁炉山(海拔468.3米)、大望斗(海拔383.6米)、五指山(海拔378.2米)、鸦髻山(海拔374米)、蕉窝山(海拔373.6米)、先生地顶(海拔336米)、竹篙山(海拔322米)。
  此外,在三乡镇还有属凤凰山山脉的大尖岭(海拔282米)、石人山(海拔253米)等山岭。
  台地 分布于沙溪、大涌、南朗、翠亨村、三乡等镇以及南区、东区、火炬开发区等区的丘陵边缘,以高度低、受切割程度小、顶部相对比较平齐而有别于丘陵。按其海拔高度可分为三级。组成台地的岩石有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混合岩、寒武纪石英砂岩等,其中以花岗岩的面积较大。台地表面多为残积的厚层红土,全风化层通常在5米以上。一些台地的边缘仍保存古海蚀遗迹,在沙溪镇象角狮山就保存着形态完备的海蚀穴、海蚀平台和海蚀崖等遗迹。
  平原 分为海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沙堤沙地等3个亚类。
  海积冲积平原是中山地貌的主体,占市境陆地面积的66%左右。主要分布在市境北部、西南部和南部,以北部平原最大。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地势平坦,一般都在海拔2米以下。平原上河网密布,北部河网密度可达0.9—1.1公里/平方公里,南部为0.8公里/平方公里。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淤积而成,表层土质黏重,有机质丰富。
  冲洪积平原发育于低山丘陵的山间谷地及沟谷出口。由于发源于市内的河流短小,冲积平原的规模也较小,仅占市境陆地面积的3.4%左右。在沟谷出口处常见一、二级冲洪积阶地和冲积扇。较明显的冲洪积阶地分布在坦洲镇的申堂、埔顶和月环等地;规模较大的冲积扇分布在三乡镇的平岚至中山温泉一带,地势较高(海拔约3—4米)。组成物质为黏土、砂砾。
  沙堤沙地主要分布于伶仃洋沿岸,以南朗的龙穴至崖口一带最为典型。该处沙堤长达4.2公里,宽200—300米。另外,火炬开发区以东的茂生围到珊洲一带也有沙堤发育,但规模较小。这些沙堤一般有1—2道,外沙堤呈黄白色,内沙堤呈黄棕色。堤内低地多被风成砂加积填高,渐与沙堤连成一片而形成沙地。内沙堤顶部高程一般为2.2—4.3米,最高4.5米;外沙堤高1.9—2.5米,最高2.9米。自陆向海一般形成沙堤—沙滩—沙泥滩—泥滩的地貌系列。这些沙堤大多形成于晚全新世,部分内沙堤属全新世。沙堤多为纯质石英砂,是良好的建筑和玻璃制造材料,现已大量开采利用。
中山市地貌类型面积统计表
 
表2-1-1 单位∶平方公里
地貌类型 面积 各亚类面积 各类面积 各类占总面积(%)
亚类 微地貌
山地 低山 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低山 42.31 42.31 42.31 2.35
丘陵 高丘陵 侏罗纪砾岩高丘陵 10.56 174.43 333.76 18.54
泥盆纪砂岩高丘陵 11.40
寒武纪石英砂岩高丘陵 15.20
燕山期花岗岩高丘陵 134.31
加里东期花岗岩高丘陵 2.96
低丘陵 泥盆纪砂岩低丘陵 18.58 149.08
寒武纪石英砂岩低丘陵 20.27
燕山期花岗岩低丘陵 95.45
加里东期花岗岩低丘陵 14.78
残丘 白垩纪砂砾岩残丘 1.42 10.25
寒武纪石英砂岩残丘陵 0.35
震旦纪变岳砂岩残丘 2.48
燕山期花岗岩残丘陵 4.24
加里东期花岗岩残丘陵 1.76
台地 三级台地 寒武纪石英砂岩三级台地 5.43 28.42 93.81 5.21
燕山期花岗岩三级台地 17.97
加里东期花岗岩三级台地 5.02
二级台地 寒武纪石英砂岩二级台地 5.22 22.01
燕山期花岗岩二级台地 11.94
加里东期花岗岩二级台地 4.85
一级台地 寒武纪石英砂岩一级台地 4.93 43.38
燕山期花岗岩一级台地 30.56
加里东期花岗岩一级台地 7.89
平原 冲积、海积平原 第四纪冲积海积高平原 435.18 1080.34 1330.12 73.90
第四纪冲积海积低平原 430.26
第四纪冲积海积沼泽地 214.90
冲洪积平原 第四纪冲洪积平原 55.13 55.13
海风积沙堤地 第四纪海积风积沙堤沙地 25.64 25.64
其他   169.01 169.01

 

二、地貌分区
  全市地貌大致可以分成北部平原区、西南部平原区、南部平原区和中部五桂山—白水林低山丘陵台地区等4个区。

  北部平原区 该平原东起火炬开发区的横门口,西至古镇镇的龙鳞沙,北达黄圃镇的雁企,南到石岐附近,包括古镇、小榄、东升、东凤、南头、黄圃、三角、民众、阜沙、横栏、港口等11个镇以及火炬开发区、西区、东区、南区和沙溪、大涌等镇的大部分地区,面积达850多平方公里,是市境内面积最为广大的平原。整个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在2米以下,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轻微倾斜。平原上河网密布,孤丘点缀。按其地形海拔和形成年代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小区:一是西北部基水地小区;二是北部高平原小区;三是东部低平原小区。

  南部平原区 又称金斗湾平原,包括坦洲、三乡两镇的全部平原。该平原东南和南面与珠海市接壤,西南紧靠磨刀门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市境内第二大平原。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1.0—0.5米,以磨刀门水道沿岸最低。主要由西江泥沙逐步沉积而成陆。与北部平原略有不同的是,这里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山间短小溪流所带来的冲、洪积物也部分地参与了平原的形成。区内部分地区由于埋藏红树林残积物的影响而形成“反酸田”,南部有坦洲山、蜘洲山、孖洲山等孤丘。

  西南部平原区 位于磨刀门水道东侧,包括板芙、神湾两镇的全部平原和大涌镇的部分平原,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也是市境内主要平原之一。主要由西江泥沙沉积而成,由于形成年代较晚(约明、清两代),地势偏低,地下水位颇高,是低产土壤的主要分布地区。

  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区 位于市境中部偏南,按其地貌形态和海拔等大致可以分为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区、张家边—南朗低丘台地小区、大涌—沙溪低丘台地小区和白水林丘陵小区等。

  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是中山市地形的骨架。主要包括东区、南区、五桂山镇的全部低山和高、低丘陵以及板芙镇、三乡镇的部分低丘。区内低山丘陵基本上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久经侵蚀,山形和缓。主要山地丘陵分成数列,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各山丘列从北向南升高,最高为南部的五桂山列。

  张家边—南朗低丘台地小区位于市境中部偏东。区内岩性构成复杂,有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寒武纪变质砂页岩及燕山期花岗岩等,加上小区内有数条断裂相互剪切,小区域变质作用显著,所以,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区内地形起伏虽然不大,但仍可看到北东向主要构造的影响,主要丘列及河谷大致成东北—西南走向。

  大涌—沙溪低丘台地小区分布在市境中部岐江河以西,是一处由花岗岩组成的连片台地。该小区地形以二级台地(海拔35—55米)为主,多成浅丘波状起伏,顶部平齐,仅个别低丘(卓旗山海拔165米)略突出于波状起伏的台地之上。

  白水林丘陵小区位于市境南部,跨神湾、三乡、坦洲三镇。组成该区地貌的岩石十分复杂,有寒武纪古老变质砂页岩、燕山期花岗岩,也有泥盆纪、侏罗纪的石英岩、板岩及火山碎屑凝灰岩。其中变质岩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所以虽久经侵蚀,但起伏仍较大。区内最高峰为白水林,海拔473.3米,周围地势逐步降低并向平原过渡。台地面积很小,分布不明显。

  另外,中山市的现代海岸位于东部洪奇沥口到南朗镇的平顶一线,濒临珠江口伶仃洋,长达26公里,大部分是淤泥质海岸,沿岸一带有大面积的滩涂。磨刀门口外一带,也有不少滩涂。

三、地貌演变
  中山市地貌的基本格局是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期奠定的,当时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活动的影响以及北部断陷盆地的形成,使市内山河大势基本形成。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境内地壳发生差异抬升,各级地貌层次分异逐步形成。

  晚更新世中期到晚期(距今约4万到1.2万年),市境内除中部低山丘陵继续差异上升而遭受侵蚀,部分山区小河产生袭夺并在低山丘陵边缘地区形成大小不一的冲洪积扇,其他地区地表形态为河流冲积平原和阶地。

  早全新世(距今12000—8000年),海面开始回升,低洼地区遭受海侵而形成小海湾,其余地区仍以河流冲积平原为特色。中全新世(距今约8000年)开始,海面持续而且快速上升。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全新世晚期,海面趋于稳定,但市境内除中部低山丘陵台地外,大部分还是古海湾,仅在低山丘陵台地的边缘有狭窄的冲积平原形成。市境内现存的大部分海蚀地貌基本上也在这段时间内形成。自晚全新世(距今约2500年)以来,海面基本稳定在现今高度,西江、北江河流的沉积作用逐渐占优势。三角洲平原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方向推进,并且与原来海湾内岛屿周围边缘的冲洪积平原逐步嵌连,市境内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上一篇: 第一节 地质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