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456次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香山县,民国14年(1925)易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1月,获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中山市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的故乡。1979—2005年,中山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贫穷小县逐渐发展成为富庶文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创造出沧海桑田巨变的辉煌。80年代中期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闻名于世。改革开放后,中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在交通、邮电、教育、城市建设、居民住房等多个方面位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1999年中山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山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北连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接珠海市。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平坦,位于市境中南部海拔531米的五桂山主峰为全市最高峰。全市地形南北长66公里,东西约45公里。海岸线长26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中山处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地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22.5℃;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市境河流众多,流量大、汛期长、径流丰富,主要江河有省管河道西江干流、海洲水道、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横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桂洲水道、洪奇沥水道、黄圃水道等。

  2005年底,全市面积1800.1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5.60平方公里;辖石岐区、西区、东区、南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五桂山、黄圃、阜沙、三角、民众、南朗、三乡、板芙、神湾、坦洲、古镇、小榄、东升、东凤、南头、港口、横栏、大涌、沙溪24个镇(区);常住人口243.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0.82万人;城市人口180.87万人,农村人口62.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52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6.35%,少数民族43个。

  中山是全国著名侨乡之一。至2005年,有旅居海外9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41.12万人,近80%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港澳台同胞38.88万人。

  中山是广东省内少有的方言岛,省内三大汉语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共存,且同一方言中存有隔村不同语的复杂性。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数的84%;使用闽方言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14%;使用客家方言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2%。

  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流行于坦洲等大沙田区的咸水歌和高棠歌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具地方特色。中山舞龙有舞木龙(含舞醉龙)、舞火龙、舞金龙、舞沙龙、舞草龙、舞游龙、舞板龙、舞云龙等8种。中山市花为菊花,曾成功举办6次有影响的大型小榄菊花展览。

  中山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代更是得风气之先,人才辈出。这片热土孕育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以及有“中国空军之父”之称杨仙逸和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等知名人士,香山县因而被誉为中国航空之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华南地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杨匏安、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兼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等。此外,中山还涌现出近代中国第一位企业家唐廷枢,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蔡兴、李敏周等,还有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在上海创办中国首间音乐学院的萧友梅,一代影后阮玲玉,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郑君里,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渔业之父”的陈同白等。在当代,有爱国爱乡的著名侨领吴桂显、古润金,有郑守仪和郑健超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多人和连续两次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的江嘉良等。


  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1979—2005年,中山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

  1979年2月起,县委总结推广板芙公社里溪等7个生产大队于1974年和1976年在甘蔗、水稻生产中试行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经验,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山的做法得到省委的肯定。1980年12月23日和1981年4月28日,《南方日报》分别刊登《板芙公社推行田管联产到劳责任制》及《板芙公社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效果显著》2篇专题报道,全省不少农村社队组织到板芙取经。

  1982年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施农村经营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与竞标经营,将村办企业和村民承包责任田相联系,实行以企补农的股份合作制;1987年,深化全市农村改革,在管理区一级设立经济联合社。90年代,小榄、三乡、环城等地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市在区镇一级设立经济联合总社,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1994年,市委决定在农村试行推广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的股份合作制度,股份合作制在中山农村迅速发展,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一镇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小城镇大战略”,从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城镇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等4个方面制定措施,整体协调和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05年开始实施组团发展战略。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5倍;农业增加值近3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5%。

  中山工业改革经历由最初的“支农型”小型工业向以“中山舰队”为代表的规模工业转型,到80年代中期“中山货”名声大振。1987年开始,引导扶持乡镇企业改革体制,发展完善企业集团。1988年,组成由12家企业集团形成的“中山舰队”,聚集规模大、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素质高的国营企业,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1989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45.21亿元,12家企业集团占50%以上。1993年起,以优惠政策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94年底起,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生产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转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转劳动密集型生产为科技密集型生产,转扩大外延式生产为挖掘内涵、创新制度、增加效益式生产。1998年5月起,用3年时间实施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企业改革,由企业赎买公有资产,由经营者控股并通过承担企业债务,实现公有企业产权转让,鼓励外资企业并购公有企业,使部分公有企业转变成外资公司;转制企业实行属地管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社会化管理。1999年,实施“工业立市”战略,2002年提出由“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迈进。在改革发展中,中山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尤其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1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特色经济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名牌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山工业由“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逐步升级。至2005年,全市工业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学工业、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包装印刷、食品饮料、医药、建材、家具、塑料制品等传统特色产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三来一补”方式引进外资,推动乡镇企业发展。1985年,市委提出调整外资投向和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创汇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针。1986年起,加快发展沿海经济,坚持国营、集体、私营、个体、混合型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体、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格局。自1990年始,坚持每年举办“3·28”招商经贸洽谈会,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山和中山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与载体。1990—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超68.1亿美元。至2005年,全市“三资”工业企业2100家。

  至2005年,中山全部工业企业2.8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32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24%。实现工业增加值51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8%,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市有139家企业的产品共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名标称号262个。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27年的发展,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880.2亿元,跃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的第5位,人均GDP达到3.62万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值达到31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61.28:35.22,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更趋合理;外贸出口总额122.55亿美元,经济结构的外向度明显提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9年的0.79亿元增加至54.26亿元,增长近69倍。中山市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中心城区和镇(区)建设。先后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保证城市建设有序依规开展,走出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发展的“两个适宜”的和谐城市发展之路,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规避走城市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84年,中山开始实施以市区为中心城镇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建设方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策略,注重保护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文明发展进程。至1998年底,中山城区建成面积扩至26.5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住宅小区143个,建筑面积868.48万平方米,住房6.08万户,基本解决城乡群众的居住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5.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4.53平方米。在房地产最火爆时,市政府否决一批房地产项目,1987年明确提出发展原则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1992年中山实现绿化达标,消灭荒山;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生态公园和绿化带;克服工业用地的困难,通过人大立法,将价格昂贵的市内腹地、约2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区域列为生态保护区,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洲。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坚持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一个人包括上百万外来工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90年代初起,市委、市政府缓建新办公大楼,将资金用于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斥巨资实施“安居工程”。

  1999—2004年,对长江旅游区(“一区”)、东线、中线及西线公路沿线(“三线”)两旁第一重山以内的林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林相改造,改造森林面积4.35万亩。2004年,加快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改造全市公路沿线第二重山以后的山地,逐步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具有地方森林景观特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明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持续性。空气清洁度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1998年,中山获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1999年,通过“一控双达标”的环保目标,2001年和2004年,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2次复检。

  1990年,中山开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995年12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后,推动创建活动向农村辐射,同时继续提高街区环境卫生水平。经1999年第四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中山被国家和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确定为城市卫生“免检市”。

  在加强城市生态、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至2005年,城区内路面宽9米以上的道路共172条,总长度153公里;城区共有各种管径排水管道374公里、集水井1.4万座;全市日供水能力达203万立方米,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57%;管道煤气用混合天然气生产能力每小时1.1万立方米,供气主干管道280公里,城区气化率达100%。2005年,全市共有邮政综合网点36个,移动用户总数206万户;联通用户70万户。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镇(区)全部制定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各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1990—2005年,全市新建城镇(区)道路近1000公里;新建村级道路800公里;至2005年,镇办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04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总长4415公里。镇(区)园林绿地面积2788公顷,人均绿地8.19平方米。

  1979—2005年,城市建设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建设新城区,同时实施旧城区改造,使老城区以传统特色焕发出新的魅力并与新城区连成一体。至200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7.5倍;随着镇村建设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山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4.29%,比1978年提高46%。自1992年起,中山市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协调发展,全面迈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1979—2005年,全市从幼儿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和2001年两度成为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先进城市。2000—2005年,全市教育总投入超83亿元,加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进程;完善中山教育信息网,开通“教学通”、“培训通”、“管理通”、“家校通”、“社区通”及师生学习资源库等特色网站,开发、应用多个教育管理平台。全面实施“三名工程”(注:实施“三名工程”意指培育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幅增加优质学位,全市等级学校数量从84所增至241所(含幼儿园),全市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超80%。启动振兴初中行动计划,改善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建设中学优质化工程,提升项目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2005年12月,中山市被评为广东省第三个教育强市。1990年起,中山市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直属国家科委的第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2年1月,中山市被国家科委确认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5年及1997年被评为首届及第二届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连获2001—2002年度及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至2005年,形成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民营科技园及包装印刷、健康医药、精细化工3个国家级研究开发基地的“一区一园三基地”(注:“一区一园三基地”意指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工业基地、包装印刷基地。)格局。建立起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5年,中山拥有1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0个省级科技创新试点专业镇;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8%。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28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6049人,中级职称3.2万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0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6家。全年专利申请3399件,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108件,居全省前列。

  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至2005年,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以镇(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农村)文体设施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新建中山市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等重要文化设施,成为首个所有镇(区)文化站均达到省特级站以上标准的地级市。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公益文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全市有业余文艺队伍290支,常年举办各种艺术展览150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3000场。以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为载体,经常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全市偏远社区、农村设立30个图书服务点;建设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免费送戏下乡演出;开办免费公益讲座“香山讲坛”,省内首个学生暑期文化活动“绿色暑假、缤纷文化”以及“社区文化节”、“绚彩华章演出季”、“新年音乐会”等文化品牌逐步走向成熟。2000年起,实施城乡联动,将大型文化活动引向基层;创造条件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型文化活动场地延伸至农村。整理编成《中山民间故事》、《中山歌谣》、《中山谚语》入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出版;参加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山选送的歌曲、群舞和独舞等分别获金奖和银奖,总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在第十一届全国群星奖颁奖中,由中山选送的话剧小品《梦幻卡拉OK》获小品表演类金奖。2003年8月,中山选送的《永远的微笑》和《画里画外》小品分别获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金奖和银奖。

  卫生事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改革中探索新路。2004年5月,在火炬开发区医院开展廉价医疗服务试点,开设“廉价门诊”、“廉价病房”民心服务项目。各医疗机构相继开展廉价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廉价医疗的服务方式、服务内涵、服务规范。廉价医疗服务成为切实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困难群众最基本医疗保障的服务模式,并通过执行廉价门诊和廉价病房医务人员工作制度、基本诊疗规程和基本用药目录、单病种廉价门诊处方和住院费用最高限价、疑难及危重病人会诊及转诊制度及各种医疗护理规章制度以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体育运动事业不断发展,群众体质不断增强。1978—2005年,中山先后成为全国田径之乡,全省、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2005年底,全市有国家级体育先进镇(区)6个,省级先进镇(区)10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有17名中山籍运动员分别参加第26届、第27届奥运会。至2005年,中山籍运动员有3人3项14次破14项世界纪录,1人1次破1项亚洲纪录,6人7次破7项全国纪录;获世界冠军9个,世界亚军1个,亚洲冠军10个及亚军1个;全国冠军193个。2005年,全市有市体育总会,下设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足球、门球等21个体育协会。全市24个镇(区)均设有全民健身广场。


  弘扬中山精神,努力提升城市文明素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1979—1985年,重点围绕“五讲四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和以建设文明单位为基本内容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注:五讲四美三热爱意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活动,重点治理环境“脏乱差”,形成移风易俗、改造社会陋习的热潮。1983年5月起,在全县农村分期分批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每年定期召开全市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1986—1990年,重点开展理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把实现社会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相结合,在干部中倡导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公而后私、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在群众中倡导诚实守信、向上向善、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培育“四有”(注:四有意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1987年,制定文明镇、村标准和各行各业文明单位条件,在城镇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开展创优质服务、优质秩序和优美环境的创“三优”活动。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以农村为重点刹止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事奢办的“三风”,在全市开展清腐败、除“七害”(注:七害意七害指卖淫嫖娼、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卖毒品、聚众赌博、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和黑社会组织或带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等违法犯罪活动。)统一行动,加强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表彰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持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讲奉献活动;广泛开展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大讨论、征集宣传中山市文明新风(市风)公德警句,形成“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1991—2001年,以弘扬中山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城市现代化文明素质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1994年,建立动态管理的创建文明活动检查评比制度,总结推广全市农村群众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主要经验,按照标准全市评出文明户18.8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71%,评出个体私营企业文明经营单位(户)1.25万个,占应评总数32.9%。1998年起,用3年时间,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重点,实施依法治市、科教兴市等战略,带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做法得到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认可,作为一项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学习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的活动。1999年9月,中山成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2001年,在中山国际互联网开辟“中山文明”论坛,为发扬民主、市民发表意见提供新渠道。2002—2005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注:“三个代表”意200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发表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倡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建设文明中山、诚信中山、和谐中山,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文明富庶的名人城市为总目标,全面启动文明社(小)区创建活动,以城乡一体化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标准,开展创建高品位文化、高品位素质的高标准文明村镇活动,推进“一村一公园”、“一镇一广场”、“一街一景点”建设,继续开展评选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十杰青年、中山市十佳导游及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交通安全文明村活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及创建文明行业活动。2005年,中山被评定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影响最广泛的活动当属“慈善万人行”。1988—2005年,在国内率先并坚持每年举办的大型群众性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是中山人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及开展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展示出中山人的精神风貌和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成就,也展示出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和博爱、慈善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亮点。至2005年,“慈善万人行”活动全市筹得善款3.87亿元,营造出闪烁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光辉的爱心工程。


  社会保持稳定,城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步入小康。

  1993—2004年,坚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构建治安防范体系,基本形成以公安专业队伍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警务、辖地控制、单位内部防范为基础,以全时空的巡逻防控为基本勤务方式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综合运用人防、技防、物防措施,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重点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社会保持稳定。2005年,在全省较早建立健全三级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和暂住人口信息计算机联网管理,加强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社会管理,大多数的群众对全市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1993—1996年、1997—2000年、2001—2004年,中山市连续3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5年5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人事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成为广东省唯一、国内27个获“长安杯”荣誉的城市之一。

  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87—1997年,全市共建设并安置解困住房7288套(户),建筑面积63.42万平方米,实现孙中山“居者有其屋”的宏愿。中山于1993年成为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于199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2000—2003年,开展新一轮“双困户”住房解困工作,基本解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经济困难户的住房困难,同时建立起廉租屋制度。中山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9年的6.9平方米上升至2005年的32.8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9年的10.3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37.5平方米,比全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9.7平方米高出7.8平方米。

  从1984年推行社会养老保险起,至2005年,中山市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完整体系。至2005年,社保扩面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次达349.4万。从2005年起,分类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22.12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34%,其中五桂山、火炬开发区、小榄镇等3个镇(区)实现全员参保,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

  2002年底,从解决“三农”问题(注:“三农”问题意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发,在全省率先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思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至2005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64万人,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促进就业资金6000万元。

  1996年4月,省政府颁布中山市等23个市县区为首批广东省农村小康达标县(市、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8285元增至172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452元增至8204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6年的6684元增至1428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由1980年的309.03元增至645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6年的48.23%下降到38.5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3.25%下降到41.15%。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9年0.69亿元增加到2005年725.06亿元。中山市城乡人民安居乐业,正努力创造更加富裕的新生活。

  进入21世纪,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还存在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够协调,产业优势不够明显,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