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杨悦生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05 【点击率】1770次 | |||
每天服务近6000人次、拥有1960多名医务人员、建筑总面积9. [学宫的记忆] 当年曾在县政府卫生科工作的老同志杨悦生告诉我们:“当时的学宫已很破旧,雨天很多地方漏水,滴到病床上,病人只有挪一下位置避雨。” 五十年来,在学宫的旧址上,不断建起一座座大楼,形成了今天整个医院的庞大建筑群。如今,我们已无法寻得学宫的丝毫模样,只有当年学宫前的“泮水桥”和桥下有一湾浅水的“半月池”依然孤立在门诊大楼的旁边。 市民对中山市人民医院历史的记忆,大多只停留在当年的学宫。 [四个机构合并而成] 在辛亥革命前,香山县的卫生医疗机构极少。据《香山县志》记载,明崇祯期间,香山古香林寺僧人慧庸曾设简易病床收治精神病人,又开设中医草药门诊,成为中山最早的医疗机构。民国以后,在一些乐善好施人士和海外侨胞的倡导下,香山才逐渐出现了以民间捐募和华侨赞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慈善机构,主要从事赠医赠药、接生保育和施棺善终等活动。 中山在解放前,有四家具有公共性质的卫生医疗机构。 保育善会 清朝道光年间,香山一些乡绅看到土法接生的不良,在海外华侨的捐助下,设立育婴堂,后改建成保育善会,聘请两名女医生引入西法接生。解放前设址在石岐怀德里(今孙文西路百货公司右侧)。 与善堂 清朝道光年间创办,曾得到许多善长仁翁捐助扩大。解放前设址在石岐牛角巷对面,由石岐的中医师轮值赠医施药,后来还承担赠种洋痘、收敛路尸等工作。 县立平民医院 中山县公立卫生院 于1946年由县政府设立,此乃中山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卫生医疗机构,且负有与警察局共同管理卫生行政的责任。 1949年12月,中山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公立卫生院、平民医院、保育善会及与善堂这四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于 [再与侨立医院合并] 解放前的中山,还有一家稍具规模的侨立医院——中山县侨立公医院。1916年,在美国三藩市加省大学医疗系就读的中山大涌南文籍学生萧江河提议为家乡筹建医院,可惜在毕业那年因车祸身亡。其姐姐萧悔尘决意完成弟弟未竟的事业,在美洲华侨中筹集了30多万元,于1924年,在石岐创办了“侨立公医院”。后在县长唐绍仪的协助下,在孙文路水关街侧扩建了大楼(今市博物馆主楼)。至解放时,侨立公医院有医护人员22人。 1951年5月,侨立公医院并入中山县人民医院。中山县人民医院院址亦随之迁入侨立公医院原址,直至1959年5月才迁往学宫。因此,一些老人家仍怀有人民医院曾在孙文路市博物馆开办的记忆。 [最大的侨捐医疗项目] 1982年6月竣工并于同年底全面投入使用的“杨颖滨大楼”,是中山市人民医院第一幢具现代化意义的医疗大楼,由旅港乡亲杨志云先生以家族名义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楼高九层,为纪念其父杨颖滨而命名。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侨捐医疗项目,《人民日报》曾作专题报道。大楼竣工剪彩前夕,杨志云应邀赴京,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的亲切接见。 杨氏家族对大楼兴建极为关心,在当时国内尚缺医院建筑专业设计人才的情况下,专门聘请了香港的专业设计师。老同志杨悦生告诉我们一件当年趣事:香港的设计师运用先进的理念,对大楼进行了十分完善的规划,每个病房均设有适合病人使用的洗手间。可惜中方的人员观念落后,坚决反对,还说,我们需要的是医院而不是宾馆。在激烈的争论之下,设计师无奈只好放弃每个病房洗手间的配置,仅保留东西两端豪华病房的洗手间。结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出现大病房病人要上公共厕所的现象。直至2003年,杨颖滨大楼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再改造,每个病房才配上了洗手间。 如今,中山市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具有内科大楼、外科大楼、肿瘤中心、急救中心、行政中心、后勤中心等占地面积 [市属公立医院] 除人民医院外,我市还有几所市属公立医院: 中山市妇幼保健院/中山市博爱医院 中山最早的妇幼保健机构是1827年创立的育婴堂,1909年称保育会所,1912年称保育善会。1953年,中山县人民政府在接管原保育善会的基础上成立石岐市妇幼保健院,原址在石岐孙文西路,1957年迁址于石岐梅基街29号,1969年冬与县人民医院合并,1971年又独立分出,1973年迁回石岐梅基街旧址。 1982年,由政府投资在石岐湖滨路新建院址。 2000年,与博爱医院合并,迁址城桂路。 中山市中医院 1957年,由政府出资,以地方医务人员及个体医生为主要人员组建了石岐中医院,原址在石岐悦来路原惠爱医院,1991年悦来南路现址落成。现时全新的中山市中医院在彩虹立交桥旁兴建中,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住院大楼共19层,总床位有1200个。 中山市埠湖医院 成立于1954年,原名中山县精神病院,址设南朗镇丰埠湖,1982年应病人要求改名为中山县埠湖医院。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位于长江北大桥与港口镇木河迳东路的交汇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