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民俗
琐谈茶文化
【作者】李国瑞 【文章来源】《中山侨刊》 【成文日期】2009-01-02 【点击率】3298次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传说种茶饮茶,始于神农氏。经过加工的干茶叶,成为结婚聘礼,考究渊源,古籍《天中记》:“茶必下种(直播),若移他所,则不能复生……茶树亦称不迁,以茶聘妇,寄婚姻永固良愿。《红楼梦》25回:王熙凤问林黛玉你吃了我们家的茶……”。南粤中山民语有她吃了人家的茶礼之句。这个,是指接受了。

    中山风俗以茶礼聘婚逾千年,又必须用红色配套,源出于汉高祖自诩赤帝之子。前时以黄(金)白(银)黑(水)为喜,此后沿习以红为喜庆。中山人也是红纸包茶叶做聘礼,甚至赏钱也套以红纸,俗称红包。

    新娘过门,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先奠茶再奠酒;后拜高堂,单一敬茶。对在座的人一一奉上敬礼茶。高堂和上辈给回斟茶利是,其中有金银玉器首饰的红包,这种礼仪俗称拜花。受了茶礼定亲而未过门,未婚夫不幸去世,该女子被称打泻茶;同她结婚的,被说娶个再蘸倒泻茶。

    有客到访,少数民族有各种礼仪待客,如敬奉哈达(白布条)和酥油茶、或马奶茶、或粟梁酒、或槟榔;广东汉族人则是奉茶,近百年则发展为茶烟奉客。小说《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反映,清代官员待客是仆婢奉茶,主人说请茶;话不投机时,东家高声看茶!下人收拾茶盅(中山叫焗盅),来宾要知情识趣辞行。华人祀祖先祭鬼神,三牲为仪,中山俗例是向地面先奠茶后奠酒。清贫高雅者,自说乐于清茶淡饭。向对方认错,既诚恳又简单是斟茶认错,如此赔罪,大家都冰释前嫌。有充大方的对朋友们说饮茶灌水系我口既!做大生意的,被誉为“吃大茶饭。”贫困者说“我有时系茶淘饭”。

    广东人对生活基本所需,习惯说一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亲友赠款,谓之茶资。旧社会时期,中山石岐搞很多恭祝(神佛)宝诞和菩萨出游活动,捐钱的善信,可得一红包神茶(21世纪仍有老人求神茶),用开水泡茶(中山叫冲茶),家人分饮,要注意神茶不落地。

    古时,邑民多是穷,有人到山上采摘野生茶回来,略炒、烘干。村民用龙眼叶晒干(也有兼少量黄皮叶)略煲当茶饮。清道光《香山县志》黄杨山顶产黄杨茶,山僧采以飨客,可消暑瘴。”“南北往来孔道良都谷都分界处,有云迳寺茶亭。”“双合山……好义者于此设茶以待客。”“黄梁都金台寺,两水夹流,瀑布百丈,下为龙潭渊,山出茶,渊深莫测,以山泉煎茶尤佳。清代和民国时期,我县陆续有人卖猪仔飘洋过埠去谋生,劳苦多年有点积蓄就念及村民野外渴苦,这些华侨或合资或个人,汇款回来委托乡公所代办,在山边、大田之间和交通要道,建置石柱砖墙水泥茶亭,每年春耕至秋收,雇工提供山水茶给路人。有说此是华侨捐资造福的香山路边“景”。

    邑民俗语清晨一盏茶,饿死太医家。认为茶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经济宽裕者,到酒楼茶室饮茶,中山人叫做上高楼。明嘉靖《香山县志》:明初,大榄(今小榄永宁)始营茶市,窗明几净,茶道精,室外栽菊。及后,相继有人经营茶楼、茶叶。明代中叶,石岐十八间(今步行街)有富来茶庄(今国营烟草公司金叶门市部址),到了清同治七年(1870年)东主易手给钟氏经营至1956年。南基路金生茶庄,是归侨梁兰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向上手承顶继续经营到 21世纪。前期,以石岐为总店,新加坡、香港、澳门、江门设支店;1950年后,不搞跨地结算。今天店主是第三代从香港回来的年逾八旬的梁远老先生。石岐原有有名气的茶庄“六安”等10户,到改革开放后,私营茶叶店发展到一百间,加上镇区共达几百家。每天销量数以吨计。今时,中山人民基本步入小康,上乘茶叶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除在家中品茶外,早上往酒楼叹其一盅两件,比比皆是。节假日,亲朋汇集到高档酒楼找茶位,成为事。食肆经营各类筵席、下午茶、夜市茶以及在酒楼接待宾客,茶,是首要的。人们讲究文明礼貌,斟茶以示礼敬,接受者用食指中指屈着轻指桌面,以示跪谢,今已改革为手指点台面,以示受茶谢礼。至于宗教、婚姻仪式用茶一直沿习下来,甚至有“以茶代酒”示敬对方。

上一篇: 乡土旧习俗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