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 【成文日期】2009-04-01 【点击率】6643次 | |||
报丧。家人死后,习惯上要马上派人逐一向族亲及外姓亲戚报丧。如果死者是妇人,则必须先向其外家报丧,并请其前来视察,然后才可办理治丧事宜。 哭祭。解放前,中山许多地方都有丧家妇女席地坐在死者遗体旁哭祭的习俗。石岐人称哭祭为“哭吔(粤音nǎiyā)”。这种“哭 ”,其声凄厉,但又字字清晰,赞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哀叹自己痛失亲人的痛苦,期望死者灵魂早升天国,庇护后人幸福安宁等。哭祭的歌调并无规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发。 担幡买水。担幡由雇请的道馆中人(喃呒先生)主持,让死者的一个子孙(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然后再由“喃呒先生”带路,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后跟致孝的亲友,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这种习俗被称为“买水”。 殓棺。石岐和民田区一般请仵工搬尸及钉棺,而沙田区则由子侄亲友进行。 送殡。解放前,棺木从灵堂抬出后,由长子嫡孙或定为续嗣的继子、养子、义子捧灵牌,尾随喃呒先生及送殡队伍,至特定的辞灵地点即止。辞灵后,送殡队伍则沿原路返回灵堂,棺木则继续上山,而戴孝的子孙则再携香烛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办完后才对先人拜别。近年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设寿宴。高寿者死亡后,丧家多设晚宴,以酬谢宾客。这种宴会,石岐及民田区称之为“寿宴”,沙田区则称之为“英雄会”。赴宴者还向丧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饭菜或包点带给家人吃,认为吃了用这种碗所盛的菜肴能长寿。 分孝。丧事办完之后,丧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这种习俗表示分别尽孝之意。 解放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从60年代开始,政府提倡火葬,丧葬仪式从简,废除旧习俗,只开追悼会表达哀思。但农村仍习惯土葬,传统的习俗还被一些人所沿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