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 【成文日期】2015-07-15 【点击率】4392次 | |||
(一)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二)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 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三)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 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 蟛别称虾、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四)传统食品 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姣姣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五)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