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1年,全市已经建成了较为先进的电信、广播电视、电力光纤网络,共铺设光缆超过3800皮长公里,10.65万纤芯公里。仅电信和广电两套网络就有1200多个光节点,光纤网络已覆盖到各个镇区,全市共拥有计算机主机系统700多台(套),建成各类已注册域名的网站1100多个,全市上网用户达15万户。电信基本实现了主干电缆的管道化,配线达到一户一线,中山电信宽带网的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已建成以ATM宽带网作骨干的IP城域网。有线电视已完成市区至各镇区的光纤联网,将逐步发展以视频点播、数据广播、网上电视新闻、宽带互联网接入、计算机数据信息交换为主的数据业务。电力、移动通信、联通等专用通信网络也具有相当规模,中山市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在信息服务业方面,全市拥有固定电话60万户,移动电话94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约33.5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92%,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国际互联网业务用户15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达33台,信息化综合指数51.93%。信息网络服务、数据库中介咨询等新型服务形式正在兴起,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信息化】 中山市农委根据“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引导,以流通促生产”的方针,建立中山农业信息网(局域网),并与农业部的中国农业信息网联通。农业网的建立,标志着中山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网所提供的信息涵盖了价格、供求、新闻、气象、招商、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人才市场、企业介绍、中山农业推介等方面,内容广泛而丰富,图文音像并用,信息更新力求做到快、准、全,农业信息网已成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窗口。农业网及时采集公布价格信息。农业网一方面依靠中山各镇区的信息员,以上网报价方式采集当地大宗农产品的产地交易价格信息,现中山有14个镇20多种农产品实行网上报价,每周更新2次价格信息,中山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经本网络及上传到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拓宽了发布的广度。农业网还及时向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及有关市场和菜篮子报价中心收集全国200多个主要专业批发市场的最新农产品价格信息,成为华南地区主要的网上农产品报价中心之一。该网平均每月在“供求行情”栏目发布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各类供求信息350条,更新新闻800多条,发布市场预测120条。
【教育信息化】 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全市各级学校有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250多间,计算机近2万台;2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100%的高中、60%的初中和30%的小学具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近10万名中学生接受了基本的信息化教育,中山市最近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市教委在被省确定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市的基础上,要求全市高中、初中和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并积极实施“校校通”工程,到2001年底,全市有100所中小学通过光纤或专线上网。
【企业信息化】 中山市传统生产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改造提高传统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全市的灯饰、五金、服装、食品等行业推广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信息技术,逐步将设计、加工、成型、装配、测绘、制图等项目的传统手工操作和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并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全市近1万家工业企业配备了计算机,绝大部分企业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书资料处理和财务、人事、工资、仓储等方面的管理。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还建立企业的局域网,并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技术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掌握企业每个时刻的生产、销售、订单、库存、采购、财务等动态信息,使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得以实现。
【社会信息化】 围绕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党政机关抓紧建设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了市直机关党政内部局域网络,所有镇区和许多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站,全面展开建设党政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国税局在原有征管报税系统的基础上开通电话申报、税银联网的电子扣税系统,地税局率先在全省与社保局实时联网传递社保征收资料,并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七大市内专业银行(信社)的专线联网。公安局于1998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110”公安指挥中心网络,并在刑侦、出入境审批、户籍管理等方面大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社保、海关、金融、保险、文化、卫生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网上缴保、网上报关、网上订票、网上预诊、网上看报、联网划账等社会服务项目正在兴起,信息化正进入企业、家庭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古小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