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发展情况调查】 2023年,中山市1.42万名市民的全民阅读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民阅读热情持续高涨,受访市民阅读活动整体参与率为85%,分别较2021年、2022年上涨8.4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阅读设施覆盖率持续增长,86.9%的受访市民表示居住的小区附近有阅读场所,49.2%表示有公共图书馆、24小时街区图书馆,超42.4%表示有社区书吧(香山书房),37.9%表示有农家书屋。
从参与阅读群体看,中青年群体阅读活动参与较积极,阅读活动参与率与年龄段整体呈倒“U”型结构,其中19~25岁群体为82.9%,26~35岁群体为86.1%,36~45岁群体为85.2%。学历与阅读参与率整体呈现正相关趋势,初中及以下群体为80.1%,高中为78.7%,大专为82.8%,本科为87.7%,研究生为88.6%。已婚群体较未婚群体参与阅读活动更频繁,其中已婚群体参与率为86.4%,较未婚群体高4.6个百分点。公职人员、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私营业主阅读活动参与率较高,比例分别为89.7%、85.0%、84.3%、83.9%。在阅读支出方面,超50%受访者表示阅读支出较2022年有所增加,其中男性群体比例(53.5%)比女性(49.9%)高。
从传统纸质阅读时间变化看,56.9%的受访市民表示纸质阅读时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在于转向数字阅读(35.6%)、浏览短视频平台(11.7%)。从阅读量看,受访市民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0.9本,电子图书阅读量为9.3本,超51%的受访市民年均图书阅读量在10本及以上。受访市民在全民阅读活动中体验满意度较高,对身边现有阅读环境、新增书店建设、现有的公共阅读硬件设施、图书资讯获取途径等10项工作成效的评分均在8分以上,总体得分为82.7分。
在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受访市民期盼阅读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包括提供丰富的藏书种类和足够的藏书数量(60.6%)、完善的阅读设施(51.7%)、舒适的阅读空间(48.1%)。期盼优化数字阅读服务,希望丰富电子出版物资源库(61.2%)、发放定额电子阅读券(56.1%)、拓展听书资源库(55.4%)和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34.6%)。期盼拓展城市阅读空间,58.3%希望加强公众阅读服务,其中,52.1%希望提供信息咨询服务,52.0%希望增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中医医疗服务发展情况调查】 2023年8—9月,中山调查队就中山中医医疗服务发展情况,对6个医疗机构、119名医护人员及170名居民展开调研。调研显示,社会对中医药行业关注度较高,其中26.1%的受访医护人员关注度非常高,38.7%关注度较高;14.7%的受访居民关注度特别高,39.4%关注度较高。医疗机构对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3个非常看好,2个比较看好。2023年期间中医医疗服务经营情况良好,4个单位表示向好,其中3个单位表示明显好于2022年。政策对推动中医医疗服务发展有推动作用,受访机构中有5个医保定点机构,其中3个机构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医保,1个有80%以上项目纳入;3个单位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综合报销比例为50%~80%,2个比例为80%。中医康复服务体系初具规模,5个机构表示中医执业医师配备数量基本能满足需要,1个机构表示能满足。
受访者表示中医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4个单位表示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或政策落实还不到位,13.9%的受访医护人员和26.8%的受访居民表示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较小。在应重点加强的中医医疗服务方面,29.5%的受访医护人员和34.2%的受访居民表示应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便捷的服务,28.8%的受访医护人员和31.9%的受访居民希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范围和水平。社会对中医存在一定认知偏差。20.7%的受访医护人员表示中医药发展影响力不足,没有形成特色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18.3%表示中医药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逐渐边缘化,发展不受重视;27.5%受访居民表示中医见效慢,7.1%表示中医缺乏科学理论及医学实验结果。中医药特色人才有待加强培育。医疗机构在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方面存在困难,5个单位表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3个表示中医药教育培训水平不够高导致相关专业人才流失率较高,2个表示中医药就业市场供需错配,1个表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中医药材价格持续走高。3个调研医疗机构表示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快,11.5%的受访医护人员表示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2%的受访居民表示中医药价格有点贵、6.5%的表示中医药价格非常贵。
为推进中医医疗服务健康发展,受访市民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中医药科普宣传、促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增强中医药市场监管。
【青少年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状况调查】 2023年7月,中山调查队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及体育教育融合状况,对78名中小学生、85名中小学生家长、32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共195人开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山市青少年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状况良好,涉及的学校均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日至少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超80%的受访学生每周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3次以上,66.7%几乎每日运动;80%的学生每日在校运动超过30分钟,其中37.1%超过60分钟。体育教育融合得到广泛认可,90%的受访者认为其对学生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其中53.9%认为作用非常大,35.4%认为作用比较大;50.0%的受访者表示家长非常配合体育教育融合。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竞赛融合良好,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有开设体操(100%)、田径(90.6%)、篮球(84.3%)、足球(75.0%)、羽毛球(53.1%)、乒乓球(46.8%)等课程,81.3%的受访教师表示学校有开设花样跳绳、健美操、特色课间操等特色体育项目。受访者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满意度高,84.4%对课程设计满意,90.3%对教学效果满意。近半数受访学生表示,实施“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后,校内和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均有所增加,但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家长担忧学业与健康成为普遍顾虑。
青少年体育教育融合发展面临挑战。31.3%的受访者认为体育锻炼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是制约体育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38.0%认为是资金经费投入不足,25.6%认为是场地器材设施匮乏,35.9%认为是体育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为推进体育教育融合发展,受访者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实施教育改革、树立健康理念,并完善硬件设施与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商贸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 2023年2月,中山调查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商贸企业吸纳就业和用工情况,对77家商贸单位进行调研,其中企业占75.3%,个体经营户占24.7%;从行业分布来看,批发业占26.0%,零售业占29.8%,住宿业占19.5%,餐饮业占24.7%。调研显示,经营状况方面,80%的受访单位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从业人员稳定性方面,63.6%的单位表示较为稳定,24.7%表示人员有少量流动但不影响正常经营;用工需求方面,68.8%的单位基本得到满足,没有用工缺口。普通员工需求较大,工作经验最受关注,41.6%的调研单位表示缺少普通员工,71.4%的单位最关注求职者的相关工作经验,仅33.8%的单位关注求职者的薪酬期望与岗位的匹配情况。季节性缺工现象方面,14.3%的调研单位(多为餐饮业单位)表示存在相关情况;共享用工接受度方面,74.0%的单位表示不接受,仅26.0%表示接受,不接受的单位中,有50.6%认为共享用工难以满足本单位岗位需要,40.3%的担心缺少规范性文件等。
企业用工存在制约因素,用工成本增长挤压企业利润空间,40%的单位表示用工成本比2022年同期有所增长,且41.6%的单位表示增幅在20%以内;81.8%的单位表示职工工资上涨导致用工成本增长。留人招人有难度,59.7%的调研单位表示薪酬水平不能满足员工需求,51.9%表示单位未能满足员工自身职业发展需要,24.7%表示求职者对薪酬、就业环境等期望过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用工影响方面,60%的调研单位表示存在影响,28.6%认为该影响主要表现为求职人员减少。稳岗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受惠面有待扩大,50.6%的受访单位表示享受过,仅20.8%表示仍在享受。
【居民消费情况调查】 2023年,中山调查队就居民消费情况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情况,对120名消费者展开调研,受访者中男性占35.0%、女性占65.0%;80后占45.0%、90后占25.0%、70后占21.7%;企业工作人员占39.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占37.5%。调研显示,居民消费预期增强,近50%受访者预计增加消费支出;消费内容方面,84.2%的受访者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消费,13.3%主要用于改善型消费。受访者消费行为较为理性,消费内容多样,以旅、吃、娱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优先,其个人发展受重视。47.3%优先增加外出旅游,40.0%优先增加外出就餐,38.2%优先增加文化娱乐消费;发展型消费支出和健康消费支出受青睐,30.9%表示将优先提升个人素养,23.6%优先购买保健品或增加医疗健康支出,23.6%优先增加家政、养老育儿方面的服务支出;80%的受访者尚无购房计划,对商品房市场预期不一。
消费环境方面,56.7%的受访者认为所购消费品的品质参差不齐,55.8%认为推销等骚扰电话过多,对个人信息安全感到担忧,54.2%认为消费品广告存在夸大或者虚假宣传问题,35.8%认为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23.3%认为新型互联网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维权周期长、诉讼受理难等。制约消费的因素方面,53.3%的受访者表示物价上涨幅度较大,50.0%表示家庭教育和养老支出压力较大,40.0%表示收入下降没有能力消费,36.0%表示负担重、房贷车贷等大额开销支出压力大。
“3·15”晚会关注度高,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需加强。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3·15”晚会,76.8%的受访者认为“3·15”晚会等媒体平台能发挥完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者维权等作用。受访者维权意识较弱,且消费维权主要针对线上消费,72.5%的受访者表示未进行过消费维权,27.5%表示进行过;进行过维权的受访者中,75.8%针对线上消费。商品质量达不到预期、商品售后服务差是受访者进行维权的主要原因,维权首选方式是协商和解。消费维权存在不同程度困难,37.5%受访者表示维权过程繁琐,37.5%表示对维权过程不了解、无从入手,27.5%表示商家经营态度恶劣、推脱不承认,27.5%表示维权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26.7%表示对维权途径不了解等。
【“妈妈岗”政策推行情况调查】 2023年4月,中山调查队就“妈妈岗”政策的推行情况及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60家企业、220名“妈妈岗”就职员工和150名育儿妇女展开调研。调研显示,“妈妈岗”受企业认可支持,75.0%的受访企业认为“妈妈岗”的效果好,41.7%的受访企业认为能为企业增加效益。针对企业招工难和缺工问题,56.0%的受访企业认为“妈妈岗”可以有效缓解招工难问题,40.0%认为员工稳定性提高,辞职的情况减少。在员工资质方面,75.0%的受访企业表示“妈妈岗”职位不需要具备特定的工作技能、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87.5%表示有为“妈妈岗”职工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妈妈岗”就职员工满意度高,54.1%的“妈妈岗”员工认为其能够兼顾工作和家庭,43.1%基本同意能够兼顾二者;63.2%表示对“妈妈岗”的工作比较满意,13.6%表示很满意。促就业效果好,能够为年龄稍大且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的育儿妇女提供更为灵活的就业机会。54.5%的受访员工年龄为35~44岁,33.6%为25~34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50.0%为初中及以下,21.4%为高中。劳动权益有保障,84.6%的受访育儿妇女表示与单位有签订固定期限合同,98.0%表示单位有缴纳社保。育儿妇女就业意愿强,但家庭负担重,弹性工作需求度高,71.3%表示在家中主要由自己承担照顾家庭和小孩,95.3%的受访育儿妇女表示愿意考虑能相对灵活、自主选择时间,又能兼顾照顾家庭的工作。
“妈妈岗”推行仍存在难题,企业管理有顾虑,16.7%受访企业担忧“妈妈岗”会加大企业的管理难度,16.7%表示不知道如何实行“妈妈岗”。“妈妈岗”岗位类型偏单薄,51.3%为行政管理岗位,18.0%为制造业岗位,10.0%为互联网岗位,8.7%为服务业岗位。“妈妈岗”招聘渠道待拓宽,50.9%受访员工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获得招聘信息,18.6%通过查询招聘网站或广告,7.3%参加招聘会。“妈妈岗”晋升渠道不明晰,“妈妈岗”职位通常为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晋升空间不大。为推动“妈妈岗”就业模式提质升级,受访者希望政府完善政策规定并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招聘渠道、提供就业帮扶、丰富岗位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