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

2022年1月4日,中山市召开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改”)攻坚,明确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决策部署,将“工改”作为关乎高质量发展、关乎未来的重要工作,拓宽经济发展载体空间,重构高质量产业空间版图。至年底,中山“工改”成效明显,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9.33平方千米(1.4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进一批项目快速落地,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650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效益日渐凸显。

一、高位统筹,汇聚“工改”攻坚合力

完善架构,凝聚合力。健全工作体系,于2021年11月18日成立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作指挥部(简称“市工改指挥部”),建立市镇两级“一把手”工程,各镇(街道)设立“工改”专班,以市工改指挥部为指挥调度中枢、全市各镇(街道)为主阵地,构建起“市级主导、镇(街道)主责、专班主抓”的工作格局。强化党建引领,各级专班均成立临时党支部,提升工作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抽调200名市直机关干部加入“工改”一线,与市镇村干部组建“工改”队伍,投身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

多方联动,督改助改。1月14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表决通过,市人大首次以立法形式支持“工改”,明确“工改”不仅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更为全市人民的公共利益。年内,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工作视察,全过程监督助力“工改”,各市直部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市政协、市工商联、市退休老干部、各社会团体等建言献策,银行、国企、社会资本、各级媒体等高度关注并积极融入。

二、规划先行,擘画“工改”蓝图

科学布局改造升级版图。开展基础数据摸查,完成全市近7万家工业企业空间信息调查、265个工业园区产业现状摸查。划定改造范围,初步完成《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空间与产业规划》,衔接产业布局与“工改”总体工作,完成编制中山北部、南部、西部连片千亩低效工业园片区策划方案,助力中山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园内低效用地改造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

合理设置“改造”准入标准。加强对企业投资强度、建筑强度、环保等指标刚性要求,突出科技含量和亩均产出,严防“低出低进”。

三、创新引领,将“改革”贯穿全过程

强化政策支撑。抢抓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印发《中山市全面打响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及涵盖综合政策、空间规划、土地整备、审批服务、财税金融、园区标准、执法管控等方面的政策65项,搭建起“1+1+N”政策体系,因地施策为各类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提供清晰路径指引。

创新改造模式。创新探索“政府挂账收储”“单一主体归宗”“村企合作”“企业、村集体自主改造”“改造权公开交易”“政府生态修复”“政府统租统管”“‘工改住’反哺‘工改工’”8种改造模式,简化优化闲置用地处置方式、项目用地标图入库、村企合作操作细则等,破解政府收储资本金不足、土地碎片化严重、村集体有改造意愿但缺乏改造资金等困境,解决黄圃大岑、南区园山仔、神湾外沙科创园等一批项目落地难题。探索推行“工改住”反哺“工改工”,解决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片区项目工业用地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项目改造资金难以平衡问题。

激发改造动力。设立“工改”专项资金,明确自2022年起5年内共安排81.45亿元用于“工改”。全年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8亿元,探索提高厂房分割销售比例,推行“集转国”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农发金后全额补偿村集体,鼓励“工改”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在改造升级各环节降低改造成本、提高改造收益,推动更多权利人参与改造。

引入金融活水。推行以“政府周转金+多种来源资金”、企业长租统管、跨园区打包授信、发行专项债等融资模式,成立“工改”母基金,推动全市18家银行开发“工改”类贷款产品33种,全年新增银行融资授信超100亿元,解决项目落地资金难题。西区街道金昌工业聚集区项目发行专项债券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使用专项债资金建设的“工改”项目。

2022年5月6日,黄圃镇大岑村低效工业园集中拆除,为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腾出空间 (中山日报社供图)

·资料链接·

2022年中山“工改”大事记

1月4日  中山市召开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同日下午,全市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集中动工(第一批)仪式举行。

1月10日  123名机关干部赴镇(街道)参与“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

1月14日  《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表决通过。

1月30日  中山市《关于促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若干措施》印发。

4月6日  《中山市全面打响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印发。

4月12日  市工改指挥部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按照议事规则相关规定,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月一次,如遇重要情况,经召集人决定可适时召开。

6月2日  神湾镇外沙科创园改造方案通过评审,成为全市首例“单一主体归宗”项目。8月2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6月7日  市工改指挥部办公室召开全市“工改”廉政会议。

6月9日  《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6月17日,设立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项资金获得批复,明确自2022年起5年内共安排81.45亿元作为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项资金。其中,第一笔周转性扶持资金1.1亿元用于支持南区街道恒美园山仔白石环工业区改造项目、横栏镇裕祥村低效工业园项目、黄圃镇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一阶启动区。

6月27日  黄圃镇马安村项目成为全市首宗通过编制招商方案并由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公开遴选合作企业的工改项目。8月15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

6月    西区街道金昌工业聚集区改造升级一期项目,发行专项债券,金额1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使用专项债资金建设“工改” 项目。12月29日,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从改造方案批复到项目落地仅历时一个月。

8月1日  签订《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融资贷款风险补偿金委托管理协议》,拨付融资贷款风险补偿金5000万元。

8月24日  拨付6000万元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项资金(工改基金),成立首期1亿元中山市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投资母基金。

9月29日  “南方+”中山“工改”频道上线。

12月6日  市工改指挥部增设腾挪安置组、就业服务组。

12月16日 向中山市诚艺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电子信息设备生产线新建项目(神湾诚艺精工产业城)拨付第一笔整合改造奖励资金946.22万元。

12月16日 向黄圃镇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一阶启动区项目拨付第一笔贷款贴息补助资金26.98万元。

2022年   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9.33平方千米(1.4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四、项目为主,统筹推进“拆建招”并举

加快拆除整理,推行连片改造。全年举办集中动工拆除仪式5次,推动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9.33平方千米(1.4万亩);布局6.67万平方米(100亩)以上连片“工改”项目36个,其中面积20万平方米(300亩)以上5个。

高效决策审批,实现提速增效。建立市工改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跨部门会审、联审平台,集中审议事项63项,实现项目落地请示事项“一次过”。印发《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下放审批事权,将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实施并联审查、容缺受理、信任预审、同步预审等,提升审批效率,推动“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建立健全“一竿子插到底”项目跟进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推进各环节协同高效、无缝对接。全年批复“工改”项目改造方案62个,涉及用地面积2.21平方千米(3317亩),投资额175亿元;推动项目动工111个,涉及用地面积1.75平方千米(2626亩),投资额159亿元,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大岑片区)、黄圃镇马安村级工业园改造、小榄镇绩东二智能锁具(二期)、阜沙镇大唐盛世(泰丰)应急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实现动工建设。

强化协同推进,助力转型升级。强化与招商工作协同,对内与市招商指挥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对外用好“中山看地云”平台,推动“工改”整备土地与招商项目、增资扩产精准高效匹配。全市“工改”项目完成招引企业108家,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43家,新增投资预计超650亿元,实现“向存量要增量”。强化与水污染治理工作协同,建立信息共享共用机制,重点推进污水治理流域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升级,推动“工改”后的区域江河安澜,全市污染重点整治河涌流域临近范围内“工改”拆除整理项目232个,涉及用地面积3.72平方千米(5577亩)。

五、多措并举,全面夯实“工改”工作保障

妥善腾挪安置。将腾挪安置作为“促企留,暖企心”的关键一环,摸排全市需腾挪安置企业575家,完成安置417家;印发企业搬迁腾挪补助实施细则,发放腾挪安置补贴1313万元;摸查全市腾挪安置载体115个,规划64个地块用于企业腾挪安置,用地面积1.56平方千米(2339亩);做好“工改”就业服务工作,完成分流安置1300人。

推动数字赋能。加快建设“工改”项目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平台、初步建成“工改”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依托“中山看地云”平台建立“工改”项目和腾挪载体推介平台,发布12个“工改”项目、81个腾挪园项目招商信息。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南三公路(南头至黄圃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等9个条件成熟的涉“工改”道路项目动工建设,涉及里程141.8千米,总投资272亿元。

建立考核机制。每两周公布一次“工改”进度排名,每季度举办一次“工改”项目集中拆除仪式,每半年召开一次阶段总结会议,搭起镇(街道)“工改”竞跑比拼大擂台。

筑牢思想防线。召开全市“工改”干部廉政座谈会,推动市镇两级全部“工改”专班人员签署《廉政承诺书》,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成立由市纪委监委牵头的“工改”监督小组,推动巡察监督、警示教育等常态化制度化,向党员干部家属、企业家、市民群众发出廉政倡议信,在全市推广廉洁文化,把风清气正体现到“工改”全过程各方面,打造新时代质量工程、廉政工程。

六、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做通群众工作。“工改”干部上门带领群众看项目、走企业、算大账,常态化下沉村居和企业,广泛听取村民和企业意见,争取群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坚持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联动执法工作机制,把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过程作为做通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查处落后产能企业122家、违法环境企业9家,整治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316宗,拆除面积173万平方米。

强化宣传引导。建立市镇两级“工改”宣传机制;出版《中山工改快报》25期、《工改选萃》13期,获市领导批示11次;在省市权威媒体建立中山“工改”频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重点宣传中山“工改”创新之举、典型模式、经验做法和成效,展示中山“工改”前景,发布各类报道1000余篇,获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媒体广泛关注报道,浏览量超3000万人次,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工改”的良好氛围。

(市工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