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概况】 2020年,中山市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5所普通高校和中山开放大学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继续开展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年内完成招生50人;6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26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第四批毕业生。1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工作站,工作站总数达46家。秋季学期基地进驻硕士研究生68人,其中省市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新生35人、电子科技大学本部硕士研究生33人。落实2020年高职扩招的决策部署,面向社会人员和中职学校毕业生招录1585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11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将支持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和鼓励澳门科技大学在大湾区内地办学列为重点任务。中山科技大学选址相关地块覆盖100余公顷建设规模,为开展校园基础建设创造条件;澳门科技大学(中山)明确利用既有26.53公顷用地及其建筑作为启动办学的校园。推进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事项,推动高等教育“科—产—教”融合。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2002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教学部)11个,本科专业41个。2020年,学校录取全日制本科新生4600人,在校生2万人。2020届毕业生4879人,毕业率98.07%、授位率90.14%,就业率79.99%,继续深造366人。全校有专职教师801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3名、博士生导师7名,高水平科研团队18个。新增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19个,数量均为全省同类院校最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的线上访评。加强“联合培养”,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联合培养项目全覆盖。继续开展本科“2+2”(前2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习,后2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本部学习)联合培养项目;推进建设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学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在站博士后3人、拟入站博士后8人。
教学教育水平 2020年,学校获批成为中山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地方开展各级干部培训20期,培训6000余人。强化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接待心理咨询273人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宣传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7000余人。获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中心(第八片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支持及危机干预课题立项1个。
产学研工作发展 2020年,学校获国家级项目立项4个,省部级项目36个,科研到账经费超3500万元,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数额历史突破。获得授权专利数266项。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学校位居中国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全国第一名。新增广东省“攀登计划”创新科技项目13个;入选省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库科研成果18项,获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资助立项项目10个,资助金额132.6万元,立项数量及资助金额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4月,学校获评为2019年度省级科技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为省内唯一入选的高校。全年服务地方企业90多家,带动企业产值有效提升。学校“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教育厅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校内广东省功能材料绿色制备技术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行业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团队”获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团队”获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山开放大学】 2020年,中山开放大学开办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高等学历教育,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等继续教育项目。开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八大学科共30多个专业,通过面授辅导和网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有在编教职工69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42人、博士2人、硕士43人。
学历教育 2020年,学校春、秋季招生2430人;在校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学生9705人;2020届本科、专科毕业生2778人,短期培训学员3万多人。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黄圃镇、坦洲镇等15个镇(街道)开设教学点,形成“立足城区、辐射镇区、覆盖企业”的三级立体办学网络,方便镇区学生就近学习、考试。
社区教育 2020年,学校打造培训项目品牌,开办摄影摄像、绘画、花艺等社区教育课程班14个,服务学员1900多人次。获市委组织部批准为中山市首批市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推进社区教育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全民K歌大家唱”比赛、“全民智学长者歌唱比赛”,指导学员利用新媒体平台学习,提高长者适应新时代新生活能力。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举办“中山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网上摄影展览”,制作“红色乡土文化”微视频。完成继续教育项目18个、社会考试项目5个、培训项目13个,1.1万人次参与。
办学成就 2020年,学校推动科研建设。科研课题项目立项25个,其中校内立项课题19个、专项科研课题3个,校外及市级课题2个,市社科联课题1个;科研成果24项,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广东省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 2020年,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设有药事管理、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社会工作、经济学、保险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21个本科专业。图书馆藏书62万册。有在校本科生7460人、成人学历教育395人。2020届本科毕业生1919人,就业率87.44 %。校区常驻教职工222 人,其中专任教师114 人、博士学位教师8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66人、校级培养对象18人。
2020年,校区推动科研建设。获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9个,获科研经费658万元。校区教师发表论文69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论文33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篇。获授权专利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17件,其中技术成果转化2项,转化费220万元。8月,医药商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与广东省药物警戒重点实验室。中山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与17家优质科研创新团队签约进驻,并开展横向合作及成果转化项目111个,签约经费2071.8万元,在技术开发、服务、咨询等方面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支持。
2020年,校区组织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广东省分赛并获11项奖项。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获二等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铜奖5个、银奖1个,参加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获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在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广东赛区比赛中分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4项。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开设包装策划与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精细化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6个专业群23个专业。2020年,学校录取全日制新生4222人、成人教育学生251人;与嘉应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肇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开展协同育人项目,招收本科学生658人。全日制在校生872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822人。2020届全日制毕业生2372人、成人教育毕业生528人,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为96.55%。全校有教职工434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296人,具有高级职称148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年内,学院被授予中国包装联合会成立40周年“特殊贡献奖”、2019年度包装行业优秀奖、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教育教学改革 2020年12月,学校通过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验收。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学校建设,全年立项建设项目50个。升级专业和专业群。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获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模具设计与制造、光电技术应用、通信技术专业通过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验收。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16个专业成为教育部、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共获得试点证书5个。成为UK NARIC(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试点院校。参与教育部“职教本科专业目录”论证申报,成功申报本科专业目录7个。11个高职专业获批准与省内9个中职学校的33个专业进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中职学段三年、高职学段二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开展高职扩招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开设32个教学班、40门课程,全校83名教师、1629名学生参与。
科研成效和社会服务 2020年,学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53项,到账经费235万元。8个项目获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4个项目获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6个项目获批为省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5个项目获批为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获授权专利60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1项、外观专利16项、发明专利3项。学校报送的“高品质陶瓷制品一体化喷墨印刷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及应用”课题获广东省轻工业联合会评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林芝高原松茸活性物质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获三等奖;校企合作科技研发项目“基于聚合物共混改性的数字电子油墨表面增强材料的研发及其在电池标签印刷中的应用”获2020年度包装行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参加竞赛获奖 2020年,学校教师谢彩玲、学生郑立野获2020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轻工大赛“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称号。包装学院盛传新师生团队设计的《Strap Light》获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的红点至尊奖,《My Working Light——我的工作吊灯》获欧洲产品设计优胜奖,并申报国家专利。“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项目获2019—2020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个。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赛银奖1个、铜奖1个,省赛金奖2个、银奖6个、铜奖11个。参加2020“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智能机器人全栈应用开发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个。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素质教育中心、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学院(筹)、继续教育学院8个教学单位。开设与珠三角区域专业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度对接的7大专业群共37个专业。2020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1万人,成人教育学生4637人。录取普通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等考生4753人,报到率89.10%;录取高职扩招类考生466人,报到率95.06%;成人高考录取3063人,报到率96.83%。2020届毕业生2734人。全校教职工654人,专任教师482人;柔性引进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领军人才2人。与7所中职学校在15个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新增6个专业对应5所本科院校开展高本衔接协同育人工作。申请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3个。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6类49个质量工程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新增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教学成果奖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立项建设数量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二名,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占比48.65%。新增“1+X”(“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试点8个。
科研成效 2020年,学校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省科技项目(海外名师专题)4个、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5个、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个、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9个、省教育厅科研项目37个,市级项目立项39个,纵向科研项目立项资金378.8万元;新签订横向项目合同金额150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资金单项最高800万元。新增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12月,成立大学科技园,旨在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完成4个工种20批次498人次的技能鉴定工作。建成“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中山市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山市退役军人培训(实训)基地”,开办培训班次73个,培训1.1万人次。
办学成效 2020年,学校申请发明专利42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外观专利23件。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个,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立项5个。获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9月,学校获授予“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基地”牌匾,成为2020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首家高校基地。教师吴琦的设计作品“BBQ—Thermometer”获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霍颖扬获首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微视频大赛二等奖,潘质洪获第四届全国家具职业技能竞赛“设计之星银奖”,盛晓燕获2020年全国行业技能竞赛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2组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银奖1个。参加2020年第一届全国供应链管理职业技能大赛获银奖。在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南部赛区特等奖、总决赛二等奖。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1个。获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个、二等奖24个。参加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获团体二等奖。获“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单片机设计与开发项目二等奖。参加2020“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获“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大赛二等奖。
![]() |
2020年8月29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迎来2020年秋季学期返校学生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设有中山校区和佛山南海校区,主校区位于五桂山街道。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标准化学院)、机器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开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专业。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2020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录取新生4799人,2020届毕业生3954人,毕业生就业率96.93%。有教职工75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职称127人、博士63人、硕士430人、“双师素质”教师388人。建有校内各类实训基地34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0个。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020年,学校探索实施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组织近30个专业参与15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布局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大数据应用技术等新兴专业、取消产业需求量小的专业14个。培育校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以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为核心专业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强化国家和省级社会工作资源库推广应用,省职业教育公安司法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落户学校。
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有省级高职扩招专项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改革委托项目等立项项目20个。11项课题获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学校获批成为省高校产教融合重点平台“智能机器人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省高校重大领域专项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农业标准化战略研究基地”。10月,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中心,承揽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及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课题攻关。
多元化教育 2020年,学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践实训类梯级课程体系。与市政府共建教育物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搭建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大学生创业大街并投入使用。申报的“广东珍稀剧种协同育人基地”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规划与装调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纳入财政补贴性培训范围,是全省教育系统首批两个财政补贴性培训标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实施全国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开设线上教学课程1000多门,覆盖全校(含广东开放大学)43万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获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4项,学校获2020中国互联网教育“停课不停学”突出贡献院校奖。
【中山市技师学院】 中山市技师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分设东校区、北校区和五桂山校区。设机械系、电气应用系、计算机应用系、汽车系、机电系、家电系、现代服务系、食品化工系和旅游服务9个系35个专业。2020年,学院共招生2571人,在校生1.18万人,2020届毕业生2622人,就业率95.45%。有教职员工6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4人、副高级职称者165人。院内有市级以上世界技能大赛基地27个,其中新增糖艺/西点制作、水处理技术、化学实验室技术、信息网络布线4个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组织承办广东省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化学实验室技术、水处理技术3个项目的广东省选拔赛及集训选拔工作;协办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部分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共21个项目的中山市选拔赛工作。
教学成效 2020年,学院申报成果获奖159项,其中省级36项、市级123项。获得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3个,公开出版专著及教材19本,公开发表论文42篇。组织师生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国赛精选项目广东省选拔赛的51个项目,共有38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3人、二等奖9项9人、三等奖24项26人;7人4个项目入围省集训队、5人4个项目进入国家集训队。12月,学院3名学生作为各自项目的广东省唯一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梁海欣、陈锋分别获糖艺/西点制作项目、水处理技术项目铜牌,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冯后熙获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第八名。
加强交流与合作 2020年,学院深化与国内外企业组织及学校的交流合作建设,新增合作企业9家,共有校企合作企业165家。与英国诺丁汉学院EMTEC培训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西门子公司洽谈并初步达成专业建设合作意向。
技能提升服务 2020年,学院围绕“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15个班次,培训5308人次。实施技能鉴定2488人次,其中高级工430人次、技师56人次、高级技师29人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完成省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单位的认定工种工作,第一批技能等级认定164人。加快建设“企业人才服务站”,年内建成服务站 80个,覆盖 21个镇(街道)。举办2020年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人才工作交流暨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研讨会,上线并试运行“工匠人生”信息平台,开展等级认定考评人员和技能等级认定的线上报名工作。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与6家企业签订校企培训协议。